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能力

【作者】 农永忠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省乡中心小学

【摘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抛弃过去重视知识轻视能力的错误。但是,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品味课文;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最后要善于点拨,用巧妙的问题点开学生的脑门。
【关键词】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 转向
【正文】
  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下工夫,使学生将来能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生硬的、灌输式的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教学方式,重视启发教学,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才能。
  一、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语文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感情色彩浓厚的学科。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文学语言都能感染学生的思想,打动学生的心灵。灌输式教学把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肢解为一大堆知识点,然后逐“点”攻占,看似很实用,其实是非常低效。因为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让学生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篇精美的课文,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体会那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浓厚的氛围和高尚的情操。比如,在讲《火烧云》之前,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我结合课文的内容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仰望天空,有时会看到漂浮的白云,雨后的彩虹,早晨的朝霞等各种美丽的自然景象。火烧云更是好看,在夕阳中彩云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霞光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地,映照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和各种物体上,美丽极了。对火烧云这样美丽的景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写的,让我们一起来学吧!”课前的这几句话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境界,并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去读书、去感受。由于投入了情感,学生很容易就能从作者优美的语言中感悟到课文的精妙之处,既领略了语言的魅力,又陶冶了情操,当然也懂得了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火烧云。
  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激发起来,学习兴趣自然很高。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猫》这篇课文时,带着情感深度阅读课文之后的学生提出了一大串问题:1.课文讲猫老实,什么事也不过问,又很贪玩,可是怎么又说很尽职呢?2.猫很淘气,跳到桌上把稿纸踩脏了,是很叫人讨厌的,而作者却说是“踩印几朵小梅花”,这是为什么?3.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这不是很矛盾吗?4.课文一开始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儿?5.作者写猫的古怪性格,表达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语文是充满激情的。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去学习课文,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习效益就大大提高。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文章是作者思维的成果,读文章时,只有经过一系列形象和抽象思维,才能真正达到这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学能力的高低。
  在教学中我尽量安排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找参考书,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老师灌给他的,而是自己深思熟虑得到的,因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指导学生自学,还要交给他们方法,让他们会动脑筋会思考。我教学生读一段文章,不仅要求他们读懂这段文章的内容,还要他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教的,比如在阅读中要思考:这段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哪些是重点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为什么读不懂?然后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下面的段落。
  我还告诉学生,读完这一段文章之后,还要想一想文章该怎样继续,还有哪些问题作者需要交代,从而理解作者的思路。经常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己动脑探求知识,老师要做必要的启发引导,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我体会到问题设计得有适当的难度,要有思考价值。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下面举手如林,而这些问题不一定都有思考价值。一个问题提出来,哪怕学生不举手,或举手的不多,但从他们的眼神中,表情中,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中感到他们是在动脑筋,那么这个问题就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启发学生思维,问题要提得有思考价值。如,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时候,有一句话是:“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没有直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问学生:“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问题提得恰当,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问题的解决比较圆满。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展示课文所描写的各种形象,也就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想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及他们的联系,在头脑中构成一幅鲜明的图像,然后又回到文中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从“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人走在上面就像荡秋千”、“水声震耳欲聋”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象出大渡河水流湍急急,泸定桥又只有几根铁索,看着就令人“心惊胆战”的情景,适时在播放有关这样场景的课件。这样,学生就十分具体的感受到泸定桥的确是天险,再加上对岸敌人凭险固守,要夺取这座铁索桥的确很困难。
  三、教师要善于点拨
  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而且肯于动脑思考,这是能够自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但是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些问题一时难以理解。这就需要老师适当的给以点拨,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双龙洞,为什么要用那么一大段文字来写山上的景色?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所以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想一想写山上的景色的这一段每句写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怎么好。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的逐句阅读了这段文字,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及整个山上的景色有了较为具体、形象的体会和感受,眼前一片明艳,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呀!而双龙洞就坐落在这座山上,写出山上景色的美,不是能更好地衬托出双龙洞的美吗?从而逐步明白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所以要用那么一大段文字写山上景色的原因,也懂得了写游记往往先交代谁从什么地方出发,在路上看到什么景物,然后重点介绍写游览处所的具体事物的道理。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会更加活跃,有助于学生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小学语文教学才能从重视知识转到重视能力的正确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