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演绎精彩课堂,实施快乐学习

【作者】 杨瑞玲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兴街镇兴街小学

【摘要】灵动的、活跃的、充满智慧的、真正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快乐的“学”。“活”的小学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增强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情导入;激思启智;快乐学习
【正文】
  理想的课堂是鲜活、灵动、有趣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教师要注意从多种角度出发,关注动态生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努力构建灵动课堂,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发展性。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新课导入多渠道,精益求精实在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理念下,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创设出热烈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无意注意,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发掘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因此,充分利用好“导入”这个教学前奏,是教师教学艺术成功的开始。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漂亮,便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定好基调,就会扣人心弦。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使学生陶醉在课堂设计和艺术里乐不思“蜀”、乐而忘忧,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
  新课的导入犹如“龙头”,只有舞好“龙头”,才能摆正“龙身”,摇好“龙尾”。“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只有教活,才能学活。“活”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的精髓。活的智慧课堂蕴涵在“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理想境界中。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绿洲”。它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给学生带来生机,给教师带来希望。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精彩、高效、愉悦的语文学习情景,让学生“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师一番饶有趣味、引人入胜、独具匠心的导语,能迅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这样设计问提:“同学们,当我们急需一样东西而自己没带钱买时,最好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大多数的学生想到了“借”。我借题发挥,问道:“课文中的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呢?借到了没有?”如此循序渐进地导入,由题生趣,设疑引路,不但使学生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品读、细读的兴趣,一个又一个悬念,发人深省,激思启智,既突出了课文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如,学习《太阳》时,我先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学生猜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重要;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猜这猜那,妙趣横生,自然过渡,其乐融融。
  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或者音乐导入,或者故事导入,或者表演导入,我不一而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高效的新课导入少不了“新”“奇”“趣”“精”“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理是发展的,导语的设计要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画龙点睛、铿锵有力。
  二、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夸美纽斯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与时俱进,减负增效,需要从学生发展的高度立意,既要给学生一座“田园”,让他们育智增才;又要给学生一座“花园”,让他们怡情养性。善于相机诱导,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睿智,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行知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有力地说明了“导”的重要,“学”的关键。我们要深刻认识:“当思考变得严谨、条理化、过于刻意时,会表现为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行为模式。反之,当思考变得放松、自由、没有约束时,所有的技巧便能自然而然的涌现,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要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讲究教学策略,巧妙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灵动、智慧的课堂。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求知创新、展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成功的舞台。
  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理念,更是高效课堂的捷径。我们要努力使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如我在组织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主题,巧用多媒体播放德国人在居室外养花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整个街道就像花廊一样的现实,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德国人为什么要将花养在居室外?作者为什么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之后,让学生借助网络视频,查找能够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佐证。互动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微视频从多角度观看、点评、讨论,分析德国居民把鲜花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别人,把养花的辛劳留给自己,这种做法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最好体现。如此引领、点拨、指导,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看、议、思、乐融会贯通,可谓美不胜收。
  教师的“导”,重备教材、备学生,讲策略,认真组织教学;学生的“学”,在于巧学、趣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智慧课堂,灵动舞台
  情感是创建灵动课堂的首要因素。课堂上,老师激情飞扬,以情激情,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语文学习的殿堂。然而,灵动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激情的投入,真情的付出,而且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创建。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就是所谓的沙子。教学细节,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具体分解;是一个包含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师生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灵动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所在。语文学习中,利用“读”“说”“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学有乐趣、学有动力,使课堂灵动起来,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快乐、收获喜悦,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构建灵动课堂,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充满着教学过程的创造和生成;三是充满教学智慧。教师以智慧启迪智慧,使课堂不断充满智慧和灵性。
  成尚荣说:“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学习、处世、生活的智慧。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宝贵的经验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学生获得创新的灵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朝夕相处的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
  打造智慧课堂,我们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精诚合作。注重多措并举,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
  只有教师灵动的教,才有学生有效的获。例如,善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孝亲敬老美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学活教材等等。
  高效课堂,智慧教学是关键。比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小学生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比较丰富,北京人在腊八这一天要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过年时,家家吃饺子。孩子们要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特别是男孩子们。除夕都要守岁,没有什么人睡觉。男人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等等。我将这些有趣的春节活动,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思考: 我们家乡的春节与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我们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这样对比学习,活学活用,有效迁移,利于创新。
  灵动的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在激情与智慧的碰撞中,实现生命的共同成长。
  总之,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要灵动起来,我们就应该先让学生灵动起来;要让学生灵动起来,我们就必须“以生为本”,让学生多途径地进行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吸收知识的甘露,实现自我的发展,享受着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建丽;少教多学,让灵慧之花绽放[J];现代阅读;2016.7;
  [2]吴望皓;领会新课标,用好新教材[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3]潘荣华;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4]戴友红;基于少教多学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