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阿萨古丽·依达也提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阅读和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反映在一个学生的身上,不是孤立、静止的。我们一定要在优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考虑与写作的沟通、揉合,努力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读写结合;读中学法;以写促读
【正文】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不增加课时,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做到大量读写,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入情入境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把握课文写作特点,培养读写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专家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有的语言优美凝练,有的写法匠心独运,有的内容生动、耐人寻味,有的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每一篇课文都有无穷的精彩之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认真揣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文本资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还要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重拳出击,引导和推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1.品词析句,缘读促写
  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无论课文有多深的内涵,都隐藏于词句的背后。抓住词句,一层一层,如剥笋一样细细品味,不仅能领悟文章的真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催生学生的想象,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2.品读重点,以写促悟
  阅读教学中,除了品词析句外,有效的朗读更是不可缺少的。读是语文之本,它与词句品悟密切联系。有效的朗读,能读出意,悟出意;读出道,悟出道;读出情,悟出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还要注意拓展读的广度,开掘读的深度。这就要求老师自己先要读透教材,一层层读出更深的内涵,一次次读出多元的理解。再与课文的写法相结合进行指导讲解并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在读写中进行更深层的理解,悟出语言的内涵。
  二、深入领悟人物情感,激活情感体验,拓宽读写范围
  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感情充沛,催人泪下,学生读后非常感动,引起共鸣。当学生的感情涌起波澜之时,他们的语言会犹如泉涌。正如刘勰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此时正是训练学生抒情表达的大好时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只有建立在学生情感体验基础上的读写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读写训练应有坡度,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通过生活记忆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此时的读写训练,不是一般的语言训练,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三、迁移表达方法,提高读写实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表达方法涵盖的内容很广,如遣词造句之精妙、组织语言之独到、布局谋篇之新颖等都属此范畴。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阅读中理清层次,在阅读中品味语言,让学生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
  1.勾画批注,学以致用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经常让学生边读边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与批注,有时还简练地写上自己的感受、质疑等,这些常用的方法,其实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内容。这种批注式的阅读体验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2.句式仿写,掌握规律
  特殊的语言形式,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反复句式等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要掌握它也要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训练。就像画家不能离开基本素描、构图和色彩等技法的训练一样。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句式仿写。大量的句式仿写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3.关注细节,读写迁移
  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了细节的文章就如同干枯的骨架,索然无味。纵观孩子的作文,最大的问题便是写不具体,没有动人的细节和感人的情节。原因在哪?就在于缺少了对丰富的语言形式的学习和积累。课文中典型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教师带领孩子读懂文章,走进语言,了解方法,然后体验生活,应用方法,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条捷径。
  4.创新内容,形成能力
  创新内容,是指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读写训练形式。创新的方式主要有改写、续写、扩写等类型。此外,创新还包括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或概括介绍。这种类型的练习能创设具体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增添写作情趣。
  如教学《凡卡》时,续写凡卡信寄出去以后的故事。让学生在续写中学会深思,进一步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加深对黑暗旧社会的憎恨,当然也就会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了。
  读写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个文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读写结合点,可以从重点词句上品味挖掘,可以从内容、思想上想象拓展,还可以从表达方法上着手。
  总之,把读写融入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有书声朗朗,有静思默想,还有“妙笔生花”。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动动笔墨,从每篇文章中都能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和语言,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读写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