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作者】 叶菊荣

【机构】 新疆巴音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第二小学

【摘要】参与活动是品德课程教与学的基本方式。我们要在品德课堂上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设计应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其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亲身体验。通过把握目标,使活动有针对性;贴近生活,使活动有真实性;注重评价,提高活动积极性。真正在课堂中设计出有效的活动
【关键词】目标;活动;评价
【正文】
  我们发现,要使品德课堂活动扎实有效,必须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设计应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其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亲身体验。此外,教师的积极作用亦不可忽视,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一个活动的效果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儿童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得到有机统一,还要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全程评价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设计出有效性活动呢?
  一、把握目标,使活动有针对性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做到目标明确。究竟从中要激发学生哪种情感,生成或改变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使学生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正确运用、恰当把握。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交流而交流,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主题的价值内涵充分地凸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活动化教学时,要力求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适合儿童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你帮我 我帮你》一课时,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移情感受他人的困难,同情别人,关心别人。在教学《你帮我 我帮你》前,我们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一样的人》,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学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它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跷脚’,他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贴近生活,使活动有真实性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真情地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走进春天》单元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师,融入校园、社区、公园找春天——“快来看呀!”我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故意大声叫起来。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我指着身旁一株矮矮的植物枝头的小圆点点,宣布我的重大发现:“这棵小树已经发芽了,哎呀,春姑娘已经来过这个花园了。”看了看神情专注的孩子们,我接着说:“这个花园里一定还有很多春天的信息等着细心的孩子去发现呢?我们比比看,谁的发现最多。“话音刚落,听到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这个树枝上已经长出了好几个小芽了”。“咦,你们看它像什么?”“像一颗绿豆”、“像一个刚刚睡醒的小宝宝”,又有一个孩子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急忙加以赞赏,并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来做汇报”。很快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分散开了……
  不一会儿,一个孩子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小声地说:“李老师,那边的小草有几个也睡醒了,长出了小绿叶”;另一个孩子说:“那边的小树也发芽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片低矮的常青植物,似乎一年四季都是那样的绿色,没有什么分别,只有走过去,俯下身,才会发现在深绿色的叶子簇拥下,隐约可以看见嫩绿的小芽,娇嫩、可爱的如同妈妈怀里的婴儿。“你观察得真细致,只有认真观察才会有新发现”。这时其他孩子也有了发现:“这棵小树的芽是紫色的,几个小圆点挤在一起就像一朵紫色的小花”。“我发现蚂蚁了”一个孩子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一只小蚂蚁欢呼起来,“我们放它回去吧,要不一会儿它的妈妈找不到它多着急呀”,“我们送她回家吧!”“我发现蚂蚁的家了,一个孩子指着地上的一个小洞”......
  让孩子学会观察,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要想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做孩子们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就要融入到孩子们的中间,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发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的变化,生命萌动的喜悦,在发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春天到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地万物在复苏,这是我们坐在教室里、从书中无法感悟到的。在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学生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
  三、注重评价,提高活动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评价具有积极导向的功能。正面评价能激起学生保持良好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课堂上要注意正面评价。
  例如:执教《集体处处有规则》时,学生看到不排队挤着领果奶的录象,十分气愤,指出别人的不足。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并随即讨论,下了课我们应该怎样领果奶呢?学生说出许多好办法,制定了规则。我让他们下课后就这么去做。课后,我有意识的到领果奶处看了看,他们确实按自己所说的去做了。
  总之,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老师应该在每次活动前对活动加以精心设计,斟酌设计的目标是否吃透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是否有利于达成目标。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会提高品德课程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解读》
  [2]《新教育之梦》
  [3]《品德与生活》课儿童活动之主体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