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作者】 李修江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洪山小学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大舞台上扮演真正的“主角”,真实地展现充满个性的自我,从而在德行上自主构建、自主发展,已成为衡量品德课教学是否有实效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日常生活资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实践入手,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反映和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的心灵,使品德课堂彰显人性魅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注重实践;提升感悟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内容极为广泛,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而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经验、生活事件、敏感话题等去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悟课程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即使学习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也要与学生的生活寻求结合点,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和主题的不同特点,把握与寻找和学生生活相连的结合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时要以教材主题为点,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面,设计出开放性的话题和活动。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友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对课程内容的体验和感悟。如教学《慢慢长大》时:课前,我先让几名学生搜集他(她)婴幼儿时期、小学时期的一些照片或影音资料,然后做成课件,再布置他们准备一些小时候珍藏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记录着他们成长足迹的照片或影音资料,请他们谈谈从一个无知的孩子成长为有知识的少年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素材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从而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题。望着一张张成长的照片,学生们的脸上写满愉悦,这时我把握住教学的契机,让学生们呈现珍藏物品,并讲述其中的故事。一个个动人有趣、充满快乐的故事在他们之间传递着,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从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中,学生们体会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老师的爱!
  二、引导生活体验,规范道德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现实生活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有着特殊价值的课程资源。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因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在学完《我为家人添欢乐》后,结合三八妇女节临近的时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给妈妈的祝福、我跟妈妈学做事、我让妈妈露笑脸……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学、做做、帮帮,基本上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爸爸、妈妈做不过来的事情帮着做。并通过学校联系卡,在家里坚持为家人添欢乐,每周一反馈,及时评价、鼓励,人人都在发展中,人人都有成就感。通过主题系列活动课,小学生初步知道了哪些事能为家人添欢乐,要坚持做,悟出了“我是个小学生,要孝敬父母、长辈”等道理。教师也感到在师生、生生情感碰撞中,无须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学生在体验中自然领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行为在活动中得到了规范。
  三、搭建表演舞台,丰富多彩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角色扮演,感悟价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2.“模拟”生活,体验“真实”。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四、注重生活实践,促进道德感悟
  《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因此,教师在上完课后,要注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和提高,逐步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实践是小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得到深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学生有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内化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大多为一些模拟性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进行体验,使小学品德教学效果得到升华。总之,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关注学生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如果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将成为苍白的说教。让我们从“心”开始,引领孩子做生活的主人,引导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立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了教学”的观念。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社会生活走近儿童,让儿童走进社会生活,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3]《小学教育学刊》
  [4]《小学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