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探究

【作者】 张海平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武备中学

【摘要】“生活化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乐园。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它同其它学科一样,都是为培养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历史教学过多地注重系统知识的学习,把生动有趣的史实简单机械地归纳为背景、过程、影响等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历史课也就成了学生的休息课、睡觉课,学生的学习进入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怪圈中。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历史;兴趣;自主探究
【正文】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只有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汇与融合,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在历史中“跃动”着生命。 
  一、知识关怀与精神关怀并重  
  毋庸讳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了。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死背历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历史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过”、“某某问题特别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过”,等等。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学习历史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事实上,“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亦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两个字——“生命”。生命是一个整体,它由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两个部分构成,前者是生命成长的理性力量,后者是生命成长的感性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讲,一个完整的生命是“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的统一,因而,真正的教育关怀应是知识智慧与情感关怀的统一。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是学生精神的呵护者。学生学习的关心者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存在,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才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人。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才会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培植和成长。
  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情感培育并重  
  我们承认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部分,但这并非意味着就要把它当作整个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事实上,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精神培育之间,精神培育应当是更接近于历史教育的本质,因而也就应当看作是历史教育的第一要义。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强调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崇尚科学精神的”、“民主与法制意识”等。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营造历史教学的情感氛围,带着情感去教,教有感情的历史内容,让学生在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去品味知识内容所蕴藏的情感,体验情感、感悟情感,完善学生作为“人”的“真”、“善”、“美”高尚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内容的特点,开发教材,组织学生通过查阅史料,品读历史、感悟历史,如在学习完抗日战争的专题时,我为了突出中国军队英勇抗敌的形象,选用了下面的史料:冈村宁次日记(1938年武汉会战)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情况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同时,检查敌军战死者父母的来信,都是鼓励他们誓死为国捐躯的言辞。史料表述清晰,历史信息丰富,富含情感因素,贴近学生实际,分别从敌我双方的角度来突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效果非常好。达尔文曾说过,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如果我们能真正以史料教学为媒介,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那么,学生不仅可以从容的应对高考,更为重要的是将受益终身。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了历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之光芒。否则,就是对以人文精神教育为本的历史教育的一种异化。  
  三、使用精美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栩栩如生的再现历史,那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罗马史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古罗马恢宏的斗兽场,讲隋唐文化时,能富有感情地背诵李白、杜甫的经典诗篇,一定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无形中会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学生对老师的感觉会由“惊讶”到“佩服”,自然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精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形成特色课堂的一部分,有特色的课堂是构建有生命力课堂的重要保证。
  四、设计灵活多样有梯度的学习问题
  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人都有刨根问底的天性,疑问能引起人问疑、解题的冲动,能激发人积极思考,它是引发兴趣的引子。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抛“包袱”,以“问题”做驱动,推进教学进程。如在讲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课时,我打破了章节的限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我们如何理解“战时”一词,这一政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3)美国罗斯福新政又“新”在哪里?我们如何看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种带启发性的问题,既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又能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采用丰富多彩切合实际的教学形式
  “喜新”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如果总用一种方法、一个音调、一种套路上课,学生就会感觉麻木、没意思,历史课自然就会成为休息课、睡觉课,课堂也就毫无生命活力可言。因此,要构建生命化课堂就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能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才会期待历史课。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学生活动来优化的教学情景,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师生共同行动起来,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保持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节时,以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导入,在讲解小农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几个框题时,均以虚拟的历史人物故事切入,让学生跟随主人公命运的变迁,去了解小农经济解体后近代中国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在讲解《两汉经济发展》时设计了一场丝绸拍卖会,每次活动都提前准备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活动,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实现了多元对话,历史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叶澜教授说过:“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多变,不断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教师和学生们的“一方乐土”。
  参考文献;
  [1]郝雅琪;;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2期
  [2]王慧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思索[J];新课程导学;2014年09期
  [3]殷伟波;;品读历史课堂中的生命化威海教育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