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段文亮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次成功的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一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督促老师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精彩无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趣味的故事,有的甚至家喻户晓。且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选择与课文联系紧密且短有趣的故事开讲,必然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开讲效果。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将林则徐的主要几个历史事件编撰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例如:林则徐在火烧鸦片前,曾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并撰写了《四国图志》,同时还改进了虎门炮台等故事。学生们带着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再去学习本课的知识,便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当学习到虎门销烟等知识点时,学生们便会豁然开朗。这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就会认真学习课堂知识,探究历史中的奥妙。再如在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和武王伐纣等历史故事,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自荐讲述,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引导自主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状况,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很少,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负担很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极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提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并在课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分析历史事实,探究历史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大有帮助的。?例如,教学高一上册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框,教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梳理教材有关“通货膨胀”的知识点,提出问题;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先由各学习小组竞争派代表上台发言,提出所发现问题,并做简要解释,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能否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的说理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通货紧缩”的问题,经过课堂讨论;最后让学生自我小结、消化,把“通货紧缩”作为新知识点,聘请学习小组课后去查阅资料,补写教材薄弱点,传达到各学习小组,从而达到掌握问题的目的。在课堂“讨论、分析问题”环节中,还可采用学习小组相互提问、相互解答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展现生动多彩的教学画面,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成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繁杂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总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处理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时检测、认真反思。只有这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不会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