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在习作教学中融入责任感教育

【作者】 吴颖娜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中学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学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在作文练习中却发现,现在的高中生由于生活圈子比较小,虽然作文中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同学在增多,可大多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小情绪中,对周围发生了什么不关心也不关注,对“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没有什么头绪,本文将在促成学生写作中的“社会在责任感”这个问题上谈几点个人的感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社会责任感
【正文】
  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做社会的局外人
  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我们只有自觉针对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关“社会责任感”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并在教学中渗透,学生才有这个意识去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我们的“社会”,才能自觉地开始关注公民的权利和责任,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要说话的欲望,而我们的作文正需要这种关注时事、审时度势、有话语主动欲望的内容,否则只沉浸在家庭、校园和自我情绪中的孩子无论我们给他们投入多少教育资源,都无法使他的心中种一颗有社会责任感的种子。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
  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直接灌输“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词汇,可能学生没有实感,不能让学生们感觉我们是在做政治作业。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绝对不是只有一个被放大的“自己”,我们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与他人、与社会紧密相关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某个事件也许是将来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天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我的家人朋友。我们今天的行动力也许会改变事态的不良发展,我们今天积极的建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参与互动,更是一种对于幸福的向往与创造。
  在高中的作文日常练习中,我们可以在每个周末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新闻时事的评论,让他们先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有话可说。在教学技能训练训练上,可以从议论文的写作论据上讲起。如何巧用社会新闻中的事例,并总结相关人物身上所弘扬的中华民族的品德,让这些现实中的人去鼓舞我们的学生。恰当地点评新闻事件,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洪流中要有筛选信息的能力,品论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切忌两边倒。
  2、在作文习作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正所谓“歌为心声,言以咏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通过文章来针砭时弊、载道抒志的传统,在这种传统背后更隐含着一种强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这种忧患情怀从《诗经》传唱到《楚辞》,从“乐府民歌”唱到杜甫,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又缓步走到鲁迅文章中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种精神更像是一种民族脊梁。如果没有这种责任与意识,五千年华夏文明也不会成为世界文化史中的一个奇迹,如果文章中没有这种责任与意识,民族的精神又如何得以书写。
  然而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篇高中800字的作文却让我们找不到这样一种21世纪主人翁应有的责任意识,大多数作文的写作者把视线仅仅局限在自己身上了,学生们困守在家庭生活的狭窄范围里不能自拔。对于身边发生的社会现实不关注也不关心。作文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沦为了一种文字的堆砌,学生们更喜欢把玩文字文句间的小情绪,扩大自我感受,把华丽和浮靡的个人世界变得空洞造作,这让我们诸位语文教师不禁感慨曾几何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何方?那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民族荣光在何方?所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去让他们去探索这样一种精神传承。
  二、从文体角度切入社会生活,提升主人翁意识
  1、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练习社会
  在高一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学生最常写也最擅长写的人物就是家人、朋友,最有感而发的事也是自己生活圈范围之内的人事。但这样就会出现文章内容千篇一律,情感雷同,在教师批改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上下学路上多观察社会,从陌生人群出发,抓住他们身上的细节,揣摩人物的生存方式,进而去联想他们背后的故事。另外从一个人出发,去发掘一个群体,这时候读书就是最好的方式,用经验去代替感悟,把生活中发现的和平实读书看报中的人物想结合,去挖掘我们社会中那些虽然默默无闻,却闪闪发光的人群,歌颂生活中的阳光和美。
  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不要让学生养成在作文中总是从反面事例出发的写作习惯,观点偏激,尽量去撷取生活中那些阳光正面的信息,并把它们补充到我们的作文写作之中,让学生有一种社会主人翁的意识,用自己的文章来传递这种发自内心的正能量。
  2、议论文写作中,巧用社会事件做论据
  高二高三的议论文写作中,很多同学都在挖过去一二十年的老论据,不但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脱轨,更是老生常谈,无法抓住读者的眼球,那么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而且就广东高考以及全国高考这几年的作文命题趋势来看,命题人的选择也大多从我们的生活出发,从2013年的“慈善捐助”到2014年高考“黑白相机”,从2015年高考佛山一模的“美颜相机”到2015年广东高考卷从“自然”,可以看到我们高中生的写作范围绝对不可以框定在过去时,无论是针对高考语文作文还是针对未来生活,把视野转向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当然在论据切入的过程中,我们在保证契合文章总论点的基础上,尽量立论与驳论相结合,从正面出发,讲真话、写真实,是写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文的立足点。“让学生的眼睛在批判中明亮起来,让学生在批判中学会分析、归纳,学会评价、批判,让学生在批判中直面人生百态,与时代同冷暖共呼吸,为真善美而哭,为假丑恶而愤,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新时代的教育者应当铭记——教育,是解放人的教育,是把人引导向更加自由的境界的教育。学生们只要脚踏实地做“文”,就会有所收获,不断成长。但我们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责任教育培育中,在作文情商锻炼中会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