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善用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 刘 逍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莲花塘乡革岔民族小学
【摘要】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情感领域,倡导愉快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小学数学;巧导;妙问;激趣
【正文】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高效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只要我们教师能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一个个教学策略,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芬芳四溢的精彩会向我们款款走来,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一节“自然和谐,饱含智慧的课;充满激情,不失高效的课;充满讨论辩驳,富有诗意浪漫的课”要努力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成功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够消除学生在上课之前的一切心理杂念,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对于一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新课导入是艺术中的艺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巧妙地利用好开课前的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开头就要精彩,引人入胜;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巧妙,扣人心弦。新课的导入犹如“龙头”,只有舞好“龙头”,才能摆正“龙身”,摇好“龙尾”。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常用的有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直接导入等等。
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我们不断思考的导入艺术。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来说,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导入,需要我们做到新、奇、巧、趣、精,才能引人入胜。
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每一节新课的导入。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和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1/5刚好是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1/5改为2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较为深刻。
又如组织学习“相遇问题”时,我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操作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学习新课就显得非常亲切自然。
导入方法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只有教活,学生才能学活。
二、精心设疑,激思启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存疑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动机,增强求知欲望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有所发现和领悟,奔腾向前。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问题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只有教师高质量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
奔驰见骏马,竞争出人才。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法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的开阔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会”问;实施合理评价,使学生“愿”问。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渐完成从不问问题到想问问题;其次,从想问问题到敢问问题;再次,从敢问问题到爱问问题;最后,从爱问问题到会问问题。
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高效提问,必须遵循提问的趣味性、有效性、科学性、灵活性、广泛性、层次性等,只有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有效提问思考,才能学有所获。
善教者,必善问,教师何时问、怎么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提问”,以最佳提问技巧运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促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高效。
例如:学习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研究一下地图,并给学生一把直尺,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们想去哪里玩?”“你们知道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吗?”“你们知道地图上离我们最远的地方是哪里呢?”学生在不断研究地图中循序渐进地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兴趣被激发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最后,我进行知识小结,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比例尺及比例的计算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数学知识浩如烟海,点多面广,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学校教学设施,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熟练驾驭教材,熟练教活学生,善于设疑问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引入生活,快乐学习
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气息。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力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新”、“实”、“趣”、“活”,妙趣横生,个性张扬的课堂。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认识人民币》时,由于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所以我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识。
数学教学既要融入学生生活,也要注重兴趣的融会贯通,才能打造高效。如我在组织学习《简易方程》时,就巧妙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年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今年朱老师的年龄是李强的3倍,朱老师6年前的年龄和李强10年后的年龄相等,李强和朱老师今年各是多少岁?”根据题意,我们得出:3X-6=X+10,2X=16,X=8,3X=3×8=24。说明:李强今年8岁,朱老师今年24岁。
在教学中,教师要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学生的学习也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总之,讲究教学策略,追求高效课堂,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在学习中去提升,在思考中去创造。
参考文献:
[1]康春燕.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探索.学周刊,2015,(26),
[2]李爱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求知导刊,2016,(08);
[3]陈坚.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J].读与写,2016,(05);
[4]王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读与写,2016,(05)。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高效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只要我们教师能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一个个教学策略,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芬芳四溢的精彩会向我们款款走来,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一节“自然和谐,饱含智慧的课;充满激情,不失高效的课;充满讨论辩驳,富有诗意浪漫的课”要努力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成功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够消除学生在上课之前的一切心理杂念,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对于一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新课导入是艺术中的艺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巧妙地利用好开课前的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开头就要精彩,引人入胜;如果说一堂课是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巧妙,扣人心弦。新课的导入犹如“龙头”,只有舞好“龙头”,才能摆正“龙身”,摇好“龙尾”。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常用的有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直接导入等等。
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我们不断思考的导入艺术。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来说,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导入,需要我们做到新、奇、巧、趣、精,才能引人入胜。
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每一节新课的导入。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和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1/5刚好是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1/5改为2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较为深刻。
又如组织学习“相遇问题”时,我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操作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学习新课就显得非常亲切自然。
导入方法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只有教活,学生才能学活。
二、精心设疑,激思启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存疑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动机,增强求知欲望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有所发现和领悟,奔腾向前。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问题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只有教师高质量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
奔驰见骏马,竞争出人才。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法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的开阔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会”问;实施合理评价,使学生“愿”问。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渐完成从不问问题到想问问题;其次,从想问问题到敢问问题;再次,从敢问问题到爱问问题;最后,从爱问问题到会问问题。
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高效提问,必须遵循提问的趣味性、有效性、科学性、灵活性、广泛性、层次性等,只有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有效提问思考,才能学有所获。
善教者,必善问,教师何时问、怎么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提问”,以最佳提问技巧运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促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高效。
例如:学习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研究一下地图,并给学生一把直尺,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们想去哪里玩?”“你们知道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吗?”“你们知道地图上离我们最远的地方是哪里呢?”学生在不断研究地图中循序渐进地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兴趣被激发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最后,我进行知识小结,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比例尺及比例的计算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数学知识浩如烟海,点多面广,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学校教学设施,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熟练驾驭教材,熟练教活学生,善于设疑问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引入生活,快乐学习
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气息。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力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新”、“实”、“趣”、“活”,妙趣横生,个性张扬的课堂。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认识人民币》时,由于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所以我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识。
数学教学既要融入学生生活,也要注重兴趣的融会贯通,才能打造高效。如我在组织学习《简易方程》时,就巧妙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年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今年朱老师的年龄是李强的3倍,朱老师6年前的年龄和李强10年后的年龄相等,李强和朱老师今年各是多少岁?”根据题意,我们得出:3X-6=X+10,2X=16,X=8,3X=3×8=24。说明:李强今年8岁,朱老师今年24岁。
在教学中,教师要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学生的学习也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总之,讲究教学策略,追求高效课堂,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去发现,在学习中去提升,在思考中去创造。
参考文献:
[1]康春燕.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探索.学周刊,2015,(26),
[2]李爱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求知导刊,2016,(08);
[3]陈坚.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J].读与写,2016,(05);
[4]王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读与写,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