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王晓霞
【机构】 新疆和田市嘉兴幼儿园
【摘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文通过调查对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自理能力提出若干建议。【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正文】
一、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幼儿到了两三岁时,便有了“我自己”的独立愿望。他们愿意自己拿勺吃饭、端水洗脸、脱袜洗脚……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年新生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生活自理能力却在逐渐降低,许多事情他们不会做或不愿做?
案例1:4岁的青青小朋友是今年小(三)班的新生,一来园,他就表现出非常活泼好动,在陌生的新环境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可每当吃饭时,其他小朋友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他却坐在那儿“看饭”,老师怎么鼓励、赞扬,希望他自己动手,可他就是不开动。一开始,我们以为他不舒服,就去喂他,他也能把自己的那一份饭全部吃完。可连续几天都这样,我们觉得有点奇怪,便与奶奶了解青青在家的吃饭情况,才知道原来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吃饭,不过吃得到处都是,还经常洒饭,奶奶嫌他把衣服弄脏了,并且觉得他太瘦了应该多吃点,所以就不让他自己吃,而一直喂他吃饭,结果养成了不想自己吃饭的习惯。
以上青青奶奶的做法只是众多家长中的一种,我们通过家访、观察记录、调查等途径发现造成幼儿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多方面,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从胎教到一两岁就教幼儿识字、唱歌、学琴、画画等等,家长对幼儿的技能培训投资是巨大的,而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误区使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着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现在教不教,学不学是无所谓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使幼儿事事依赖他人,就会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走上社会是非常有害的。家长不应该放弃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锻炼建立信心,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自豪。这是幼儿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2.幼儿园教育的误区
在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同时有些教师认为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在家庭中培养。当幼儿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时,我们如果不直接动手帮忙,会使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不够照顾。因此没有有意识地去加强训练,在一些活动中虽然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强化,没有使幼儿形成习惯。
3.家长过度的溺爱包办
案例2:雨晨小朋友在幼儿园是个样样表现都很优异的小朋友。她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物品……还常常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同伴,是教师眼中的佼佼者。一天早上来园,雨晨的鞋子穿反了,经老师提醒后,她一边说“都怪奶奶给我穿反了。”一边熟练的将鞋子换了过来。
经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幼儿已经熟练掌握了穿鞋的技能,可她为什么还要家长继续“帮忙”呢?这应该归因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他们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怕慢了生病;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怕掉得到处都是,怕吃的慢饭凉了;孩子自己走怕累着,怕磕着碰着;孩子自己洗脸怕弄得到处是水,怕洗不干净,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像案例2中的倍丞小朋友,就是由于家长的溺爱所致还不会自己吃饭,更别说其他的自理能力了。
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1.改变教育者教育观念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于是,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A.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如“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如何使幼儿学会合作”。B.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如“怎样提供孩子自理机会”、“如何使幼儿产生自理愿望”等。C.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D.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E.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自理带来的快乐……
幼儿园,教师把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内,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如扫地、拖地、收拾碗勺、擦桌椅、整理床铺和玩具……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自理技能,使幼儿形成习惯。
2.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
首先,我们创设了相应的环境,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愿望。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邀请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
其次,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正面教育,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长大了”、“我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听故事,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在练习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再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3.提供幼儿的自理机会
孩子虽小,但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4.巩固幼儿的自理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和家长都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能力进行自我服务。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一、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幼儿到了两三岁时,便有了“我自己”的独立愿望。他们愿意自己拿勺吃饭、端水洗脸、脱袜洗脚……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年新生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生活自理能力却在逐渐降低,许多事情他们不会做或不愿做?
案例1:4岁的青青小朋友是今年小(三)班的新生,一来园,他就表现出非常活泼好动,在陌生的新环境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可每当吃饭时,其他小朋友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他却坐在那儿“看饭”,老师怎么鼓励、赞扬,希望他自己动手,可他就是不开动。一开始,我们以为他不舒服,就去喂他,他也能把自己的那一份饭全部吃完。可连续几天都这样,我们觉得有点奇怪,便与奶奶了解青青在家的吃饭情况,才知道原来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吃饭,不过吃得到处都是,还经常洒饭,奶奶嫌他把衣服弄脏了,并且觉得他太瘦了应该多吃点,所以就不让他自己吃,而一直喂他吃饭,结果养成了不想自己吃饭的习惯。
以上青青奶奶的做法只是众多家长中的一种,我们通过家访、观察记录、调查等途径发现造成幼儿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多方面,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从胎教到一两岁就教幼儿识字、唱歌、学琴、画画等等,家长对幼儿的技能培训投资是巨大的,而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误区使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着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现在教不教,学不学是无所谓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使幼儿事事依赖他人,就会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走上社会是非常有害的。家长不应该放弃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锻炼建立信心,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自豪。这是幼儿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2.幼儿园教育的误区
在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同时有些教师认为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在家庭中培养。当幼儿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时,我们如果不直接动手帮忙,会使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不够照顾。因此没有有意识地去加强训练,在一些活动中虽然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强化,没有使幼儿形成习惯。
3.家长过度的溺爱包办
案例2:雨晨小朋友在幼儿园是个样样表现都很优异的小朋友。她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物品……还常常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同伴,是教师眼中的佼佼者。一天早上来园,雨晨的鞋子穿反了,经老师提醒后,她一边说“都怪奶奶给我穿反了。”一边熟练的将鞋子换了过来。
经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幼儿已经熟练掌握了穿鞋的技能,可她为什么还要家长继续“帮忙”呢?这应该归因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他们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怕慢了生病;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怕掉得到处都是,怕吃的慢饭凉了;孩子自己走怕累着,怕磕着碰着;孩子自己洗脸怕弄得到处是水,怕洗不干净,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像案例2中的倍丞小朋友,就是由于家长的溺爱所致还不会自己吃饭,更别说其他的自理能力了。
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1.改变教育者教育观念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于是,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A.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如“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如何使幼儿学会合作”。B.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如“怎样提供孩子自理机会”、“如何使幼儿产生自理愿望”等。C.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D.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E.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自理带来的快乐……
幼儿园,教师把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内,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如扫地、拖地、收拾碗勺、擦桌椅、整理床铺和玩具……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自理技能,使幼儿形成习惯。
2.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
首先,我们创设了相应的环境,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愿望。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邀请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
其次,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正面教育,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长大了”、“我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听故事,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在练习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再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3.提供幼儿的自理机会
孩子虽小,但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4.巩固幼儿的自理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和家长都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能力进行自我服务。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