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者】 胥 静

【机构】 新疆巴音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第二小学

【摘要】所谓责任,就是指份内的应该做的事情,是应该承担的责任、任务和使命,是对责任、任务、使命的确认的承诺。责任教育,就是人们在培养责任心时进行的一系列的行为举措。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亦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责任
【正文】
  责任教育是现在我们常说及的话题。这话题之所以常被提及,就是因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责任及责任教育呢?所谓责任,就是指份内的应该做的事情,是应该承担的责任、任务和使命,是对责任、任务、使命的确认的承诺。责任教育,就是人们在培养责任心时进行的一系列的行为举措。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亦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呢?
  一、剖析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
  现代的学生绝大多数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更谈不上责任感。
  (2)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比例的增多。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他们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心。
  (3)受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自私、依赖、享受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再加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孩子,更疼自己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自立意识和生活处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意识也就有所欠缺。
  的确,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小学生的人格不能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更抑制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面对着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呢?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责任感的体现。动机的层次越高,学习动力越强、越持久,因此,我特别重视在激发学习动机中,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我不仅让学生交流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还教育学生面对知识不要单从兴趣出发,要磨练自己学习的意志。在学习中能吃苦,有恒心和毅力,就说明学习的责任心强。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促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以便主动学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要求他们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做好存疑,为听课做好准备。课上,我激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嘴去说,有问题就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思维发展。目前,由于学生们学习动机的逐步解决和动机层次逐步提高,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2、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有责任心。一年来,我培养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认真改正每一道错题。比如,练就学生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四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写钢笔字,打好字的基础是关键,我不要求学生人人写字有字体,但要求学生有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责任心。我发现凡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字迹大都潦草,说明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缺乏责任心。学生字写好了,作业本干净整齐了,就说明学习态度端正了,作业的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可见认真的学习态度正是学生表现责任心的行动。翻看着同学们整齐的作业本,老师笑了、家长乐了。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学习状况,在全班普遍,班级学习风气浓了。同学们追着老师订错题,免作业的同学自己找题做,希望老师多指导。可见,学生学习责任感已落到实处。
  3、语文教学中责任意识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表明,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责任教育的文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体现父母感情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母亲重病缠身,却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谱写了一曲伟大母亲对儿子高度负责的颂歌。《地震中的父亲与儿子》一文,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同伴,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父母能为儿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儿女,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我们因势利导,开展了“父母的生日、父母爱吃什么、父母关心什么、父母每天都做什么”等调查活动,使学生知道父母为了自己付出那么多,其根本原因是责任在起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父母着想、对父母应尽一份儿女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描写同学之情、朋友之情、邻里之情的文章。如《一件运动衫》一文,讲述了“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和“我”换运动衫的经过,体现了“我”与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的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挖掘课文中隐含的教育信息,以言感人,以情动人,激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人应该关爱、有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周艳梅;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考试周刊;2013年69期
  [2]汪明霞;何百通;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