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抓住关键步骤,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作者】 马学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唐谷镇谷芒寄宿制小学
【正文】 “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许多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根本的原因是复习课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如果有了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就能顺利带领学生拾阶而上,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揭示目标,直达主题
在上课刚开始的1—2分钟内,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复习目标应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全面,即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品德养成三方面提出要求;准确,即针对性要强,要做到复习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具体,即不能抽象或空泛而谈,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底要养成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需要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目标太多会适得其反。
二、引导回忆、再现知识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的过程,大约4—5分钟。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导,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独立默写,同桌相互对白,教师设置“总结性”问题提问等方式完成。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学过哪些“体”(立体图形)?哪些“基本性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联想”式回忆。
回忆过程不应让学生一气呵成地把所有知识“拉出来”,只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一般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例如,问: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不必追问其意义及制图方法,且不管这些统计图的顺序。如学生在回忆过程中知识掌握不完整,可让同学或教师补充,也可留到下一步再完善。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在自己课前整理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多组都能够整理出下面的网络图。很好地再现了面积的公式推导中各个平面图形的关系。
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而且高度重视在复习课中对学生所学知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融合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分类整理、疏理沟通
这是复习中的重点,大约需要9—10分钟。这一过程要完成的任务是:
(一)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
(二)把各知识点分化(求异)。
这些工作在备课时应充分作好准备,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这一过程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以上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主要应用的思考方法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复习“小数”这一部分知识时,根据小数的位置是否一定,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还可分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又可分为纯循环和混循环等。当然,分类问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能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分得细好,还是粗一些好,还要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
四、整合知识、升化提高
整合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新授课的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大约需要10分钟。沟通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在前面谈到,回忆阶段即只要求“是什么”,而这里还要追求“为什么”的问题。如要求出4/3:1/6的比值,并化简比。都可应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来解题(比号相当于除号),但化简比后仍是一个比,必须写成4:1或4/1,而求比值就是一个确定的数:4。
沟通的目的不仅是求同或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设置练习,重在拓展延伸
这一过程大约占据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新课中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因此其基本练大约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集中在一起,而不宜分散进行。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复习课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课上,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运用的让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进行梳理,然后在课上,孩子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从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比如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自己的已有认知当中。
一、揭示目标,直达主题
在上课刚开始的1—2分钟内,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复习目标应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全面,即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品德养成三方面提出要求;准确,即针对性要强,要做到复习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具体,即不能抽象或空泛而谈,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底要养成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需要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目标太多会适得其反。
二、引导回忆、再现知识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的过程,大约4—5分钟。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导,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独立默写,同桌相互对白,教师设置“总结性”问题提问等方式完成。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学过哪些“体”(立体图形)?哪些“基本性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联想”式回忆。
回忆过程不应让学生一气呵成地把所有知识“拉出来”,只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一般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例如,问: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不必追问其意义及制图方法,且不管这些统计图的顺序。如学生在回忆过程中知识掌握不完整,可让同学或教师补充,也可留到下一步再完善。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在自己课前整理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多组都能够整理出下面的网络图。很好地再现了面积的公式推导中各个平面图形的关系。
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而且高度重视在复习课中对学生所学知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融合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分类整理、疏理沟通
这是复习中的重点,大约需要9—10分钟。这一过程要完成的任务是:
(一)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
(二)把各知识点分化(求异)。
这些工作在备课时应充分作好准备,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这一过程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以上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主要应用的思考方法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复习“小数”这一部分知识时,根据小数的位置是否一定,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还可分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又可分为纯循环和混循环等。当然,分类问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能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分得细好,还是粗一些好,还要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
四、整合知识、升化提高
整合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新授课的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大约需要10分钟。沟通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在前面谈到,回忆阶段即只要求“是什么”,而这里还要追求“为什么”的问题。如要求出4/3:1/6的比值,并化简比。都可应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来解题(比号相当于除号),但化简比后仍是一个比,必须写成4:1或4/1,而求比值就是一个确定的数:4。
沟通的目的不仅是求同或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设置练习,重在拓展延伸
这一过程大约占据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新课中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因此其基本练大约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复习课上的练习应集中在一起,而不宜分散进行。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复习课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课上,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运用的让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进行梳理,然后在课上,孩子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从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比如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自己的已有认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