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 王晓虹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解题是数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解题的首要环节就是分析题目,有效的分析有利于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什么是一题多解?它是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思考,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采用各种不同解法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一些题目的多种解法。【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正文】
由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水平差异,他们对数的认识模式的差异以及数感的不同,在解题中的思维推理过程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儿童的解法的多样化。也就是一题多解。倡导一题多解,是发展儿童解题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小学数学中的题目相互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丝联系,比方“认数与计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认识与计算之间的联系。只要找到这根丝,知识就可以从无序到有序的整合。具体到每一节课,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利用旧知识巧妙地引人新知,又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孕伏后续知识,特别在应用题上寻求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1.小学数学一题多变有利于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说的训练,加强规范语言的训练是教学基本要求。数学家卡尔说:“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才气的数学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数学家。”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与语言是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系统中,“语言”起桥梁、媒介的作用。如一道应用题,你不懂数学语言,就无法分析题意。一题多变就是对数学语言的训练,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数学老师自身的语言训练,即出题的语言技巧:如,给一个算式56/7。(1)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2)老师有56个气球,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气球?由于简单式题包容着丰富的内涵,就给知识的转移、教学过程的铺垫、教学内容的深化都带来了方便。可见变化的数学语言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题多问,“变”在“问题”。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 (1)男生有多少人?(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引出新知。如当一年级学生学完一步应用题,该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知道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间接条件。由于学生对间接条件的由来不清楚,常常出现解复合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把两步应用题做成一步,或出现乱做现象。若老师讲一种类型题,学生就做一种类型题,那么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不会做,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抓住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途径是由一步题导入。例1:黑兔12只,白兔3只,一共有多少只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黑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题目中都直接给出,我们称这两个条件是直接条件,所以一步计算: 12+3=15(只)答:一共是15只兔。 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黑兔12只不变,那么第二个条件白兔3只与黑兔12只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说:白兔3只比黑兔少9只)如果题中“白兔3只”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根据与黑兔的关系说出来,该怎样叙述题中的第二个条件?(学生可以答出:白兔比黑兔少9只)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白兔和黑兔的只数,白兔这个条件需要我们通过与黑兔的关系先算出来,白兔这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这叫间接条件,谁还能把这个条件再变换一下说法,使它变成间接条件?(学生回答:黑兔比白兔多9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学生思维活跃了,想方设法说出更新颖的条件。这样他们在积极思维中理解了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等。理解了也就自然会运算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将第一个条件变成间接条件,第二个条件、问题都不变,或问题随着其中的一个条件同时改变,目的仍是巩固练习两步应用题。这样的讲授方法是从学生分析问题入手,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教给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
掌握了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例是学生把一道题目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换成 两步应用题。
(1)黑兔12只,白兔比黑兔少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解: 12-9=3(只)------这是白兔的只数 12+3=15(只)------是 一共的只数 答:一共有15只兔
(2)黑兔12只,黑兔比白兔多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解:12-9=3(只)12+3=15(只)答:一共有15只兔
(3)黑兔12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一共有多少只兔?
(4)白兔3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一共有多少只兔?解:3*4=12(只) 12+3=15(只)
答:一共有15只兔
(5)白兔3只,白兔比黑兔少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6)白兔3只,黑兔比白兔多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不受任何限制地变换任何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思维扩展,学生可编出三步四步等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样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地提高了。
由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水平差异,他们对数的认识模式的差异以及数感的不同,在解题中的思维推理过程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儿童的解法的多样化。也就是一题多解。倡导一题多解,是发展儿童解题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小学数学中的题目相互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丝联系,比方“认数与计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认识与计算之间的联系。只要找到这根丝,知识就可以从无序到有序的整合。具体到每一节课,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利用旧知识巧妙地引人新知,又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孕伏后续知识,特别在应用题上寻求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1.小学数学一题多变有利于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说的训练,加强规范语言的训练是教学基本要求。数学家卡尔说:“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才气的数学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数学家。”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与语言是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系统中,“语言”起桥梁、媒介的作用。如一道应用题,你不懂数学语言,就无法分析题意。一题多变就是对数学语言的训练,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数学老师自身的语言训练,即出题的语言技巧:如,给一个算式56/7。(1)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2)老师有56个气球,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气球?由于简单式题包容着丰富的内涵,就给知识的转移、教学过程的铺垫、教学内容的深化都带来了方便。可见变化的数学语言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题多问,“变”在“问题”。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 (1)男生有多少人?(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引出新知。如当一年级学生学完一步应用题,该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知道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间接条件。由于学生对间接条件的由来不清楚,常常出现解复合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把两步应用题做成一步,或出现乱做现象。若老师讲一种类型题,学生就做一种类型题,那么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不会做,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抓住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途径是由一步题导入。例1:黑兔12只,白兔3只,一共有多少只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黑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题目中都直接给出,我们称这两个条件是直接条件,所以一步计算: 12+3=15(只)答:一共是15只兔。 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黑兔12只不变,那么第二个条件白兔3只与黑兔12只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说:白兔3只比黑兔少9只)如果题中“白兔3只”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根据与黑兔的关系说出来,该怎样叙述题中的第二个条件?(学生可以答出:白兔比黑兔少9只)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白兔和黑兔的只数,白兔这个条件需要我们通过与黑兔的关系先算出来,白兔这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这叫间接条件,谁还能把这个条件再变换一下说法,使它变成间接条件?(学生回答:黑兔比白兔多9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学生思维活跃了,想方设法说出更新颖的条件。这样他们在积极思维中理解了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等。理解了也就自然会运算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将第一个条件变成间接条件,第二个条件、问题都不变,或问题随着其中的一个条件同时改变,目的仍是巩固练习两步应用题。这样的讲授方法是从学生分析问题入手,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教给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
掌握了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例是学生把一道题目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换成 两步应用题。
(1)黑兔12只,白兔比黑兔少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解: 12-9=3(只)------这是白兔的只数 12+3=15(只)------是 一共的只数 答:一共有15只兔
(2)黑兔12只,黑兔比白兔多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解:12-9=3(只)12+3=15(只)答:一共有15只兔
(3)黑兔12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一共有多少只兔?
(4)白兔3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一共有多少只兔?解:3*4=12(只) 12+3=15(只)
答:一共有15只兔
(5)白兔3只,白兔比黑兔少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6)白兔3只,黑兔比白兔多9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不受任何限制地变换任何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思维扩展,学生可编出三步四步等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样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