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潜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西畴精神
【作者】 唐登龙 聂绪波 熊 婕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西畴,太阳神鸟诞生地,西畴智人发源地。你地处黄金十字带,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族团结,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桥沟,兴街岔河溶洞群;香坪山珍稀植物园;汤果民族太阳村;蚌谷狮子山崖画;西洒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南疆烈士陵园;“中国阳荷特产之乡”;西畴精神,无一不是绚丽多姿,璀璨夺目,真是爱你没商量。【关键词】西畴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女子太阳节
【正文】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而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西畴是祖国的边陲,重视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是发展边疆经济,开拓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视西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西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西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生生不息,在这里繁衍生息,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也创造了一个个文明灿烂的奇迹。
西畴是西畴智人的发源地。西畴是取县境内西洒、畴阳两镇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西畴。在距今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西洒镇芨芨山仙人洞的遗址里,不仅发现过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而且还有野马、鹿、野牛、野猪、长臂猿、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牛、柯氏熊等32种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果核化石和炭屑,并在洞穴附近采集到9件制作粗糙的石器。其居住者被专家定名为旧石器晚期智人:“西畴人”。
蚌谷“狮子山崖画”的发现,也有力地说明我们的祖先是万年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其画中的男女裸体人物及牛、狗、太阳和月亮、云、火、鸟兽等83个图像,表现了先民种植、歌舞、战争、及图腾崇拜的生活景象。
西畴人爱国护边,英名永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872名西畴儿女先后投入抗日洪流,涌现了刘北海等抗日英烈。在1979年至1984年的自卫反击战中,全县有10名西畴籍民兵壮烈牺牲;有83个单位荣立集体功、5人荣立一等功、16人荣立二等功、625人荣立三等功、2人荣立“支前大功”,受嘉奖774人、火线入党213人、火线入团380人。革命传统代代传,爱国壮举不胜举,他们一个个可歌可泣、可亲可敬可佩。每逢清明佳节,县城各机关单位总是前往“南疆烈士陵园”举行悼念活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西畴被誉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年花倮人过“荞菜节”时,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邀亲约友聚于村头跳葫芦笙舞,舞蹈由一男人双手持葫芦笙吹笙领舞,边吹边跳,时而跺脚、时而踢腿、时而俯身、时而翘臀、时而旋转横扫,古老悠扬的旋律在他的十指间流出。众女则两人相互并肩站立,挽臂手指钩着手指,排列成行和围成圆圈,应和着葫芦笙的旋律,从头部到脚踝,不停地呈S形摆动,将种棉、收棉、纺棉等生产劳动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赏心悦目。1987年,彝族花倮人的“葫芦笙舞”被称为“东方式迪斯科”,是鸡街乡曼竜村花倮人传承的、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以《水母鸡》为代表的民间壮族童谣是一枝耀眼的奇葩。《水母鸡》以对婚姻爱情的美满、以对幸福的向往,情真意切地从鸡街乡唱到全县;从全县唱到全州,又从文山传唱出去。2007年,美国加州晶晶儿童合唱团,在加州举行的全美音乐大集会上,将这首壮族民歌《水母鸡》推向高潮,现也成为壮族同胞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享誉国内外。
壮族的民间曲艺《渔鼓说唱》;“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老街“牛羊太平桥”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兴街镇的刺绣,特别是独树一帜的“抛绣”,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图案多姿、色彩丰富,既保留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古朴典雅,又揉进了现代生活的元素和气息,很受市场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喜爱。产品畅销昆明、红河、两广、四川、贵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并远销东南亚和美国。
西畴人民勤劳智慧,以“敢让石漠变绿洲,敢治石窝成桑田,敢劈天檐变坦途,敢叫穷乡换新颜,敢将差距当潜力,敢把精神作资源”的勇气,铸造了闻名全国的“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西畴模式”和历史奇迹。
西畴的文化积淀丰厚,自然遗产丰富,山川秀丽、魅力无穷。
二、地处黄金十字带,旅游前景广阔
“黄金十字带”是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系主任侯明明教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认为云南存在着一个北回归线上全球独有的“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这个十字带以中国云南省西盟县为中心,东经90°~105°宽,3000千米长,北纬15°~30°宽、3000千米长的十字交叉地区,蕴藏着地球上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丰富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四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这些生物资源是对人类有直接、间接或潜在用途的生物多样性组分,包括生物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等,是一个生物资源的宝库。[1]
北回归线横贯县镜的西畴县,处于地球上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核心区域,有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风景如画的畴阳河畔田野风光;有动植物种群丰富、总面积达7万余亩的小桥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有较高观赏、研究价值的香坪山珍稀植物园;有被称之为万年前人类文明光辉的“狮子山崖画”;有以“女子太阳节”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不仅养育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以来的“西畴人”,也使其赢得了“中国阳荷之乡”“中国木兰之乡”“华盖木故里、喀斯特绿洲”“中国壮族童谣之乡”“长寿之乡”以及“太阳故乡”等许多美誉。因此,挖掘旅游潜力,振兴西畴经济,传播西畴文化,展现西畴精神,是“西畴智人”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认真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结合文山州“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打造着:
香坪山芳香旅游区。新建老场部旅游中心区、老胖箐休闲度假区、鸡冠山森林观光区、木兰园科普教育区、头道河农业庄园区。规划区总面积达3192公顷(共计31.92平方公里)。[2]
西畴石漠化山水及畴阳休闲文化度假旅游区。莲花塘乡吕明洞至兴街岔河溶洞群开发;建设蚌谷狮子山涯画保护游览基地。
壮族太阳文化旅游区。围绕“找回太阳的地方”这个主题进行城镇规划,建设北回归线标志性建筑物和浏览廊道,把西洒镇上果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传承母系氏族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习俗(女子太阳节)的壮族古村落(上果太阳村)。??
三光石漠梯田旅游开发区。对西畴县石漠化重点贫困地区三光片区进行旅游开发,规模约12000亩,规划建设石漠梯田观光区、农耕体验区、农家乐休闲度假区,建设内容包括旅游路线、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找准目标,方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才能坚定前行。“西畴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以思想的自觉去引领行动,要以行动的力量方能创造奇迹。
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有一个美丽的壮族村寨——上果村,是传说中“太阳神鸟”的诞生地,当地保存着一套完整、系统、严谨的祭祀太阳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祭祀活动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地域特征,是农耕民族的宝贵遗产。
上果村有着世上唯一的活态传承母系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的习惯——女子太阳节。女子太阳节又称女人节,是西畴县上果村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日,村中年满16岁以上的女性都要到村前的河里沐浴净身,然后穿上壮族传统盛装等待祭祀活动。活动内容出了主要的沐浴净身外,还有祭请太阳、送太阳、清理祭祀场地、摆设祭祀品、唱诵《祭太阳古歌》、划船、千人摸鱼、鸟王斗鸟比赛以及壮乡童谣演唱等活动。
西畴县西洒镇汤谷村(上果村),全村71户,337人,壮族文化十分浓郁。其长期沿袭的两千多年历史的祭祀太阳活动,属于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如今已经成为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4]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汤谷“女子太阳山祭祀”民俗在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于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此,“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迅速传开,这既是汤谷壮族同胞的骄傲,也是边陲西畴人民共同的骄傲。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自2014年开始,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都如期举办隆重的“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有效传承了以壮族女子太阳节活动为主的少数民族大型综合活动,行之有效地为实现西畴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没有满足现状,停滞不前,而是以此为起点,满怀信心,阔步前进。领导们深深懂得,只有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在“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中国壮族童谣之乡”申报成功后,西畴人民需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
总之,“西畴精神”是我们的法宝。“穷则思变、自强不息、勤劳实干、艰苦奋斗、乐观豁达”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我们有着文明发祥的根基,我们的祖先砥砺奋进,创造了文明的历史奇迹,我们更应该不负众望,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候明明,朱文宇,李若愚,卿华,魏艳,“地球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的推出与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文山州“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17/06/14;
[3]郑板桥:《竹石》;
[4]陈澹然,出自[清]《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5]刘禹锡:《陋室铭》。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而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西畴是祖国的边陲,重视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是发展边疆经济,开拓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视西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西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西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生生不息,在这里繁衍生息,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也创造了一个个文明灿烂的奇迹。
西畴是西畴智人的发源地。西畴是取县境内西洒、畴阳两镇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西畴。在距今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西洒镇芨芨山仙人洞的遗址里,不仅发现过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而且还有野马、鹿、野牛、野猪、长臂猿、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牛、柯氏熊等32种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果核化石和炭屑,并在洞穴附近采集到9件制作粗糙的石器。其居住者被专家定名为旧石器晚期智人:“西畴人”。
蚌谷“狮子山崖画”的发现,也有力地说明我们的祖先是万年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其画中的男女裸体人物及牛、狗、太阳和月亮、云、火、鸟兽等83个图像,表现了先民种植、歌舞、战争、及图腾崇拜的生活景象。
西畴人爱国护边,英名永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872名西畴儿女先后投入抗日洪流,涌现了刘北海等抗日英烈。在1979年至1984年的自卫反击战中,全县有10名西畴籍民兵壮烈牺牲;有83个单位荣立集体功、5人荣立一等功、16人荣立二等功、625人荣立三等功、2人荣立“支前大功”,受嘉奖774人、火线入党213人、火线入团380人。革命传统代代传,爱国壮举不胜举,他们一个个可歌可泣、可亲可敬可佩。每逢清明佳节,县城各机关单位总是前往“南疆烈士陵园”举行悼念活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西畴被誉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年花倮人过“荞菜节”时,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邀亲约友聚于村头跳葫芦笙舞,舞蹈由一男人双手持葫芦笙吹笙领舞,边吹边跳,时而跺脚、时而踢腿、时而俯身、时而翘臀、时而旋转横扫,古老悠扬的旋律在他的十指间流出。众女则两人相互并肩站立,挽臂手指钩着手指,排列成行和围成圆圈,应和着葫芦笙的旋律,从头部到脚踝,不停地呈S形摆动,将种棉、收棉、纺棉等生产劳动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赏心悦目。1987年,彝族花倮人的“葫芦笙舞”被称为“东方式迪斯科”,是鸡街乡曼竜村花倮人传承的、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以《水母鸡》为代表的民间壮族童谣是一枝耀眼的奇葩。《水母鸡》以对婚姻爱情的美满、以对幸福的向往,情真意切地从鸡街乡唱到全县;从全县唱到全州,又从文山传唱出去。2007年,美国加州晶晶儿童合唱团,在加州举行的全美音乐大集会上,将这首壮族民歌《水母鸡》推向高潮,现也成为壮族同胞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享誉国内外。
壮族的民间曲艺《渔鼓说唱》;“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老街“牛羊太平桥”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兴街镇的刺绣,特别是独树一帜的“抛绣”,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图案多姿、色彩丰富,既保留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古朴典雅,又揉进了现代生活的元素和气息,很受市场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喜爱。产品畅销昆明、红河、两广、四川、贵州等国内大中城市,并远销东南亚和美国。
西畴人民勤劳智慧,以“敢让石漠变绿洲,敢治石窝成桑田,敢劈天檐变坦途,敢叫穷乡换新颜,敢将差距当潜力,敢把精神作资源”的勇气,铸造了闻名全国的“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西畴模式”和历史奇迹。
西畴的文化积淀丰厚,自然遗产丰富,山川秀丽、魅力无穷。
二、地处黄金十字带,旅游前景广阔
“黄金十字带”是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系主任侯明明教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认为云南存在着一个北回归线上全球独有的“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这个十字带以中国云南省西盟县为中心,东经90°~105°宽,3000千米长,北纬15°~30°宽、3000千米长的十字交叉地区,蕴藏着地球上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丰富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四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这些生物资源是对人类有直接、间接或潜在用途的生物多样性组分,包括生物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等,是一个生物资源的宝库。[1]
北回归线横贯县镜的西畴县,处于地球上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核心区域,有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风景如画的畴阳河畔田野风光;有动植物种群丰富、总面积达7万余亩的小桥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有较高观赏、研究价值的香坪山珍稀植物园;有被称之为万年前人类文明光辉的“狮子山崖画”;有以“女子太阳节”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不仅养育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以来的“西畴人”,也使其赢得了“中国阳荷之乡”“中国木兰之乡”“华盖木故里、喀斯特绿洲”“中国壮族童谣之乡”“长寿之乡”以及“太阳故乡”等许多美誉。因此,挖掘旅游潜力,振兴西畴经济,传播西畴文化,展现西畴精神,是“西畴智人”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认真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结合文山州“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打造着:
香坪山芳香旅游区。新建老场部旅游中心区、老胖箐休闲度假区、鸡冠山森林观光区、木兰园科普教育区、头道河农业庄园区。规划区总面积达3192公顷(共计31.92平方公里)。[2]
西畴石漠化山水及畴阳休闲文化度假旅游区。莲花塘乡吕明洞至兴街岔河溶洞群开发;建设蚌谷狮子山涯画保护游览基地。
壮族太阳文化旅游区。围绕“找回太阳的地方”这个主题进行城镇规划,建设北回归线标志性建筑物和浏览廊道,把西洒镇上果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传承母系氏族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习俗(女子太阳节)的壮族古村落(上果太阳村)。??
三光石漠梯田旅游开发区。对西畴县石漠化重点贫困地区三光片区进行旅游开发,规模约12000亩,规划建设石漠梯田观光区、农耕体验区、农家乐休闲度假区,建设内容包括旅游路线、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找准目标,方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才能坚定前行。“西畴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以思想的自觉去引领行动,要以行动的力量方能创造奇迹。
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有一个美丽的壮族村寨——上果村,是传说中“太阳神鸟”的诞生地,当地保存着一套完整、系统、严谨的祭祀太阳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祭祀活动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地域特征,是农耕民族的宝贵遗产。
上果村有着世上唯一的活态传承母系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的习惯——女子太阳节。女子太阳节又称女人节,是西畴县上果村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日,村中年满16岁以上的女性都要到村前的河里沐浴净身,然后穿上壮族传统盛装等待祭祀活动。活动内容出了主要的沐浴净身外,还有祭请太阳、送太阳、清理祭祀场地、摆设祭祀品、唱诵《祭太阳古歌》、划船、千人摸鱼、鸟王斗鸟比赛以及壮乡童谣演唱等活动。
西畴县西洒镇汤谷村(上果村),全村71户,337人,壮族文化十分浓郁。其长期沿袭的两千多年历史的祭祀太阳活动,属于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如今已经成为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4]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汤谷“女子太阳山祭祀”民俗在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于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此,“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迅速传开,这既是汤谷壮族同胞的骄傲,也是边陲西畴人民共同的骄傲。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自2014年开始,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都如期举办隆重的“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有效传承了以壮族女子太阳节活动为主的少数民族大型综合活动,行之有效地为实现西畴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没有满足现状,停滞不前,而是以此为起点,满怀信心,阔步前进。领导们深深懂得,只有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在“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中国壮族童谣之乡”申报成功后,西畴人民需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
总之,“西畴精神”是我们的法宝。“穷则思变、自强不息、勤劳实干、艰苦奋斗、乐观豁达”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我们有着文明发祥的根基,我们的祖先砥砺奋进,创造了文明的历史奇迹,我们更应该不负众望,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候明明,朱文宇,李若愚,卿华,魏艳,“地球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的推出与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文山州“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17/06/14;
[3]郑板桥:《竹石》;
[4]陈澹然,出自[清]《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5]刘禹锡:《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