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 文庭刚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然而,发展不是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的发展,而是应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可持续性的发展。那么,环境问题就成为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发展、兴旺的问题。在全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以生态文明作为衡量国家进步重要指标的现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学校教育加强对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对实现中国梦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环保意识;素质教育;环境情感
【正文】
  哲学家告诉我们,意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能动性,能主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同样,我们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环保意识的能动作用,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那么,明确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教育作为贯彻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环境保护强调以教育为本,高中阶段在整个教育环节里是培养人才的重点时期,能让青少年认识环境、热爱环境、保护环境,这些给青少年在思想行为上带来的意义尤为显著。教师面对中学生物学教学需针对性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这样既能给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乐趣,又能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带来方便。
  一、环境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严重。其典型例子也很多: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重的化学烟雾;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二、没有环境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人类环境素质不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公众的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有待丰富和增强。通过教育切实提高人们的环境素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出路。青少年环境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伟业,是成本低、回报高的环保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元素。 就在校学生而言,学校环境教育的核心使受教育者形成环境道德,养成在道德方面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以此作为其保护环境行动以及进一步探求环境科学知识的重要支柱,并引导受教育者从道德认知迁移到产生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牢固的,以环境为核心的环境道德意识。因此,在高中学科教学汇中要让学生懂得尊重自然,爱护生物,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道德素养。通过环境教育培养起来的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责任感。因此,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三、根据生物学学科特点,借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学的定义就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生物学,人们认识生命的现象和本质,找出生命活动中有规律的现象,人为的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运用,为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随着科学研究生物学水平的提高,从细胞进入到分子学水平,研究的仪器由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等。生物学科与各个学科交叉后产生的科学技术开始为世人瞩目,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就因为如此,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此利用生物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1.根据现实典型例子,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根据教材的内容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日常备课时,我根据环境保护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秩序,将教学过程的主题集中到课堂教学上,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学思想、生态道德、生态行为素质的培养。例如,在讲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着重讲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并自觉地参与种树,保护植物。讲授 “稳态与环境”时,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观看《地球环境污染》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从而思考“从现在起,我们自己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让学生在反思中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
  第二、联系身边的实际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现实生活是生物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教学需遵守的原则。自生物教学融合环保理念之后,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这才能达到环保教育的需要。“保护环境”不能仅停留在言语上,还要有具体而有效的行动。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环保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里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避免自己的行为给环境造成损害。如:谈到生物知识里的环保问题时,我则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不随意倒垃圾、回收可利用资源、尽量步行和骑自行车上学等,这些小事情也能起到很好的环境保护作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才能达到环保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三、根据环境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要不断引进大量实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环保知识与生物教学的联系,可适当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结合图片、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例: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999年对持续半个世纪的垦荒全面停止,“北大荒”不再开荒。国家考虑到垦荒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时,导致了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丹顶鹤、东方白鹳等一些鸟类面临灭绝。这一现象则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粮食和生态环境哪一个重要?显然,国家认识到了环境对于人类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结合突发的事件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我在进行食物链教学时,发现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课本上的一些表面的食物链,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我就结合社会上出现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或者一条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大家深知食品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发展,但各种食品污染给我们带来诸多隐患:不法商贩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各种违背自然规律、催生动植物尽快成熟的技术手段被频繁使用,比如大量农业的喷洒、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饲料激素的添加,都造成了动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和药物的过度残留。不法商贩突破道德底线的急功近利,更是爆出了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能用食物链的知识来系统分析食品污染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的灾难。
  2.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意识
  活动是培养中学生意识的重要阵地,一次好的活动的作用往往会胜过单纯的说教式教学的十倍,它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科的特点,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进行环境教育。例如结合课本中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
  3.培养学生环境情感
  环境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真正从内心保护环境。生物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环境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接触、了解具体的生物,培养学生对具体生物的情感,才能逐步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情感。此外,许多环境教育专家认为,在实际环境中开展环境教育更有助于环境情感的培养。而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常常走出课堂进行野外实习和调查,如参观动植物园、自然博物馆,采集植物标本,调查某地生物种类和生物资源等,这些活动使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有助于激发和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通过这些方法,以培养学生在环境方面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学校教师,我通过上述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生物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效率也有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能从小事做起,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环境保护教育理念作为先进的指导思想,我将其积极融合于每个教学环节里,期待能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