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德育

【作者】 尼 欧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中心小学

【摘要】学校德育必须深层次挖掘教育内涵,让学生树立德育理念,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研究;德育渗透;德育实践
【正文】
  学校不但是进行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从小看大”,可见德育教育是多么重要。学校要切实提高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制订一个实现自己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二、重视道德修养,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为有道德、有追求的人。使青少年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道德精华之中的现代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任。
  四、学校德育必须渗透中华优秀文化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德育实践教育,通过典型示范和行为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道德、感悟道德,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学校要经常组织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活动增强校园的文化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各种优势资源,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小学德育实效,让德育之花开遍校园。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 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高德胜.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张世欣.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