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习历史如何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作者】 罗永明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初中



【正文】  有人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学习历史是自古华山一条路,那就是死记硬背。持此观点的人,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我认为,只要学习的方法正确,学习历史也是一件轻松愉快其乐融融的事情。
  一、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四种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历史一定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课前要预习,学习过程中要勤动笔,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课后要温习。
  课前预习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提前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看书时拿起笔写写画画,便于系统掌握知识,分清所学内容的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学习上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学习历史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
  课后要认真复习。“温故而知新”,就是要求我们课后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只要有了以上所说的四种好习惯并且坚持不懈,学习历史就会轻松自如。
  二、对历史教材的特殊内容要加以重视
  有的学生阅读历史课文,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安排了不同的内容,每个内容都有它的特殊作用,我们阅读要全面、仔细。历史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指导。
  首先,要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初一历史的“说明”中这样说:“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段话让我们明确初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是学习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阅读课文目录,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框架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个章节每个单元都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整本教材的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再次,阅读每个章节的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导言”顾名思义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导言是高度概括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某个章节的内容,明确该章所记的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
  第四,要认真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第五,要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部分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第六,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对课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我们更应该格外重视。
  第七,认真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学习历史讲究由浅入深
  学习历史是由表及里、(下转第24页)(上接第25页)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我们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了解、理解和提出见解的“三步曲”走,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了解”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就是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就是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只要掌握了以上三点,学习历史就完全可以抛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从而使学习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