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教材教学中应给予重视的几个观点

【作者】 赵拾贤

【机构】 安徽省明光中学



【正文】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内容编写及其体系设置的认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写上不难发现,更希望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数学教师应致力于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的教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循序惭进的教学体系,强调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注重新旧知识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阅读材料,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既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又使德育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
  这些特点,彰显着新教材的个性,然而如何运用好新教材,使其为新课程和数学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引起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思考和讨论,通过新教材教学与研究,我认为以下的几个观点应给予关注:
  (一)“研”应先于“教”,“教”中时时“研”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评价者,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更应该是行动的研究者。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师,是具备了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师,而现代教师不应只是被研究的对象,自己应该就是研究者,因为惟有教师最能了解自己的教学问题,也惟有教师经由研究自己以及同事的教学实际,才能促进专业的成长,落实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作为教师投身于研究之中,并关注每节课堂里实施的效果,及时对教法进行调整,大家对新课程的内容要求了然于心,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学习也变得轻松积极,探究问题的热情高涨,发现“研究”的价值,变种“研”先于“教”,“教”中时时“研”的观念得到了支持。当然,研究的内容必须是准确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研”先于“教”,关系于教的方向,教中时时“研”更多左右着教的质量。
  (二)“教”是为了“不教”
  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把客观的数学知识结构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内在的过程和内化的结果,面对于“教”的理解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传道、授业、解惑;启发、诱导、点拔。教数学就是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什么?如何教?是每个人都在关注的问题,但人们却忽视了教的本质,笔者以为那就是“不教”,这其实是一个“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要把提高课堂效果与质量作为追求的目标,教必不可少,教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同类的问题,几遍的教,考试时学生仍旧不会,这已不是学生学习的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的目的,旨在使其融会贯通,当忘记所教的知识后,其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还在学生的记忆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探究”与“思考”调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所教的学生自学能力好,解题能力强。实际上,任何主导作用下的教,都要落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身上,教师教的一切内容都要通过一个独立的主体为载体和中介而发生作用,就理论上讲,教师讲解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启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手段。
  各种数学思想得到发展,整堂课中用了同一题目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寻求不同解法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突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法,课前思考,课中品味,“教”是为“不教”。解法的巧妙与其独到之处是长期对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的结果,要做到“不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的编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编者们对于广大中学教师的迫切期望和要求:创新与合作。这是关于教法与学法上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观念,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中师生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以“尝试性”教法拉动教学设计的过程,调动每个学生的每根神经,教无定法,创新是教学的灵魂,教学中,以教材为基本,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又不拘泥于教材的题型设计,“变式”、“拓展”大胆运用,以合作学习为学习的手段,充分利用好课堂,积极探寻更好的教法与学法。同时,我们会从对它的探索求解中认识“旧方法”之不能与不足,从而呼唤新知新法的降临,它无异于沧海的航船、通幽的曲经。
  创新需要更大的勇气,合作需要更多的智慧。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只有不懈的努力,不懈的钻研,满怀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始终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扎扎实实的将理念落实于实际的教学之中,定会走在课改的前列,为新课程推进做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