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强化学法,少“讲”多“导”

【作者】 李志健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法斗中学

【摘要】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现代课堂追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教学要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要注重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成就教师教的最优化,学生学的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设情境;设疑问难;追求效率
【正文】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施教之攻,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讲究一个“活”字,“活”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精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用心点拨,诚心引领。只有教师的善“导”,才能把学生的智慧火花点燃,把思维引向深入,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一、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法宝。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灵动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鲜活、生动、高效,且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灵动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飞学生的思绪,使课堂教学成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殿堂,达到师生共乐的理想境界。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叶澜老师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有效、灵动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情境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块绿洲,是构建诗意灵动的数学课堂的一扇窗户。有效的教学情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又是师生课堂互动的桥梁,既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生机勃勃,气味盎然,精彩纷呈。
  情境教学就是“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求互动之效。”铸就数学课堂教学教的最优化,学的最大化。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学校实际,利用故事激趣,让课堂更有味;能用多媒体渲染,让课堂更灵动;巧用实践操作,让课堂更活泼;融入生活教学,让课堂更真实;开展游戏活动,让课堂更快乐。说一千道一万,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着眼,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让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里翱翔。
  例如,我在组织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按教科书的要求,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把圆沿着直径对折总能重合,由此归纳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让学生在圆形纸片上,标出圆心,画一条弦,再画一条垂直于这弦的直径,把纸片沿着直径对折,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图形中相等的线段、弧,从而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探索出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
  又如:教学“科学记数法”时,我拿了一粒止咳药放在一杯水中,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放进杯里的感冒药融化后,这杯水中含有多少感冒药的元素吗?答案是79802后还有20个零,你们谁能帮老师写出这个数呢?”此时,学生会拿出稿纸,并试图写出这个数,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个数很难写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简化数字写法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境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实现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设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增强学生求知欲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捷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成功的闪光之处。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捷径,也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前提,准确、恰当、灵动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灵动的课堂提问要注重“精、巧、活、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生命潜力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效艺术的课堂提问讲究提问原则,包括层次性、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灵活性等等,例如:我组织学习“圆”的定义时,有效引领学生道:
  我:车轮是什么样的?
  生:圆形。
  我:是三角形,梯形,四边形行吗?
  生:不行,无法滚动。
  我:这种形状(画椭圆)行吗?
  生:不行,会忽高忽低。
  我:哪种图形才不会忽高忽低呢?
  生:轮上的点到轴心等距。
  如此这般,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其实,有效的课堂问题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即:“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教育就是启发,就是感动;学习就是培养,就是感悟”。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给数学课堂增添无穷魅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观念要新、教学方法要活、学生训练要实、课堂效率要高。教师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生要能够深度学习、积极学习和独立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只有教师的“少教”,才能实现学生的“多学”。“少教”的教师要认真落实新课改理念,面对现实,讲究策略;面向全体学生,敢于因材施教,勇于了解学生、善于尊重学生,多一些等待和倾听,学会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力求重视有效讲授,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明确提出,经常地、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学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学要与时俱进,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对所教教材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夸美纽斯还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只有相机诱导,才能有效启迪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加里宁说:“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情趣化,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因此,讲究引导、点拨艺术是优化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合作互助,同舟共济,明确做到:①理解和准确掌握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基础知识;②深入钻研例题,勤思多问,剖析其结构特征,进行一般解题思想、方法、技巧和规律的分析与总结;③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点,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促进知识的变通和转化,突破难点和重点;④在复习巩固上下功夫,选择有一定梯度和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复习题,进行多样化训练,有效运用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方法加强理解和记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巩固所学数学知识。
  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高效课堂,还要建立在“清”、“新”、“活”、“实”、“奇”的基础上,突出:
  “清”: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清清楚楚一条线体现数学味”。
  “新”:内容新颖,方法创新,更吸引人,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活”: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到位。
  “奇”:出其不意,与众不同,设计环节奇特,探讨有价值的教法。将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真正人文的、灵动的、现实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
  教学艺术讲求灵动、智慧、高效。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修养爱好和实际教学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睿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是为了不教。优化教学方法,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需要循循善诱,推陈出新,教活课堂,教活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晋鹏.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才智,2016,12;
  [2]田冬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25;
  [3]王 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16,(03);
  [4]陈锦凤.理解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3);
  [5]李亚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