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

【作者】 林永利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朱东小学

【摘要】 创造文化情境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创作的,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所谓美术创作情境,就是指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创作条件和构思等。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单纯技能绘画培养层次,必须把美术作品的创作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到美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意识到美术对培养生活观察能力的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美术的热爱。
【关键词】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生活;链接
【正文】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艺术的存在。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教《纸拖鞋》时,我先让学生在家里仔细观察拖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哪些颜色,最喜欢哪种式样;在教学《小树快快长》时,我利用下午的活动时间,带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树,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树皮,知道了有的树皮表面光滑,有的树皮表面粗糙。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还发现树叶的颜色丰富多彩,树的外形形状各异,可以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时,就游刃有余了……于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我都让学生先翻阅一下这学期的美术书,说说这学期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和自己的生活有关,需要平时留心观察。于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月亮、蝶儿、猫儿、鱼儿、自己的妈妈,自己的伙伴、老师……都成为孩子们热衷观察的对象,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再加上课前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们也形成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渐渐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学生的创造、表现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二、精心布置教学情境,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可分为四个部分:视觉感受、审美心理变化、意象感受和心理共鸣。即在美术欣赏或创作中先产生视觉快感,再有了意象和心理的感受,最后产生情绪心理的共鸣。产生审美上变化和共鸣的外在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情境,要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内化学生情感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以在教室悬挂一些有代表性的古、现代的中国画,让学生置身在中国画中,引起学生的欣赏和学习欲望。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教师还可播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结合与之有关的古诗词对学生讲解这些画的背景、绘画者经历等,达到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这样,既渲染了学习氛围,又帮助学习欣赏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墨分五色的艺术特色,以此来能更好地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三、把美术创意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懂得了对比和谐、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具有了一些简单的创意思想,了解了一些设计方法和美术的加工方法。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装饰和设计,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对小学生美术教学目的的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引导学生将已学习的基础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发挥到现实生活中去,将现实生活的场景用绘画设计表现出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亲身体验动手的能力,改变传统的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要强化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日常生活的设计中去。例如:在学校要开运动会时,在小学生中征集各种体现运动员形态和运动姿态的标牌;在元旦佳节到来之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各种贺卡,在贺卡上画上有意义的图画等。
  四、将美术创作与生活留言相结合。
  孩子内心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向孩子心灵之路要靠倾听与交流。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使孩子们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这样宽松的氛围形成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与每班30——40学生的时间比例,除去我们对学生的新授时间需要10——15分钟,剩下的时间如果平均给每个孩子的时间就更是寥寥无几;而孩子们想对我们交流的东西却很,如果我们视而不见、见而不听,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孩子没有了感受、没有了交流,甚至是不会交流……为了解决这种状况,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学生作业形式进行了小改革——采用留言式美术作业,即在自己作品的周围附加文字,记录自己在创作作品时的感受或记载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这样就给了每个孩子想对自己说、想对父母说、想对老师说、想对伙伴说的空间与时间。生动的画面,稚拙的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作业的表现形式自实施以来,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在彼此的留言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活跃了孩子们的表现兴趣与欲望,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断的螺旋上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留言式美术作业将逐渐的散发出它非凡的魅力。
  五、通过美术日记,再现生活情境,表达感受。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学的同时,主动与学校的语文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通过整理自己的思维,选取生活中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美术的视角,用连环画的形式,再配以画龙点睛的文字,来表现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初,大多数孩子想画却不会画,特别是场景和人物的表现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鼓励学生在记日记时先尝试着把能用图像表达的文字尽量用图像画出来,如,我、妈妈等一些人物可以画一张代表他们的脸,花草树木、车水马牛、蓝天白云……都可以画出相对应的形象,这种生动有趣的日记形式很快被同学接受了,逐渐的他们便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录并生动地表现下来。比如在去年的那一场四十多年来之最的大雪中,有大部分孩子选择了统一的命题:今年的雪真大呀!在孩子们的美术日记中,不仅生动描绘了雪日景色,还生动记录了大雪带给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感动……在那场大雪中,孩子们所感受到的:雪大、雪美、雪中情等,毫不逊色于我们。从这一张张、一幅幅的精彩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经历过的事情越多,感受就越多,题材就越多,体裁也随之更加新颖和绚丽多彩。在这些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美术日记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升自己的美育情操,孩子们在体验美、感受美、陶冶美中,心灵得到一次次升华。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美术从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去认识生活,挖掘生活的乐趣,将美术学习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用美术艺术展示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新课标的价值才能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与生活相链接转化。
  参考文献:
  [1]徐慧林.对话“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05(6).
  [2]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丁立群.生活世界:一个非经典认识论领域[J].天津社会科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