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例谈构建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
【作者】 司雪艳
【机构】 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正文】 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速度快,教学效果显著。它包括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两方面。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有效的、实质性的知识。下面我就《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深钻教材,精心设计
深钻教材是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对教材进行深思细研,切实领会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教材的地位、特点,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上课,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是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①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省时、快捷地烙完饼?②从烙一张饼开始,到烙两张饼,再到烙三张饼的探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展开怎样烙“三张饼”最省时间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即“同时烙饼法”和“轮换烙饼法”这两种方法。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③诱导学生能灵活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再次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怎么烙4张饼、5张饼的数学问题。得出饼的张数为偶数时,可以采用两张两张“同时烙饼法”;饼的张数为奇数时,则采用“同时烙饼法”和“轮换烙饼法”交替进行(其中三张可以只用“轮换烙饼法”)。④放手让学生又一次探究怎么烙6张饼、7张饼、8张饼、9张饼的问题,通过表格记录形式,学生自主发现烙饼问题的规律:烙饼时间=烙饼张数×烙一面饼所用时间(一张饼除外),对新知进行了有效的提炼和深化。
二、把握学情,确定重心
每上一节课确定什么样的教学重心,是由学生实际情况决定的。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新知、巩固新知。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烙饼,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探究2张饼、3张饼的烙法,在此基础上,继续动手操作、探究4、5、6、7、8、9张饼的烙法,以达到“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的目标。
三、情境切入,重示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如果课的引入部分是新颖的、有趣的,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住,集中精力听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相反,神情迷糊,精力分散,不听课的情况也随之出现了。《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的情境教学应恰如其分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问题情境,紧扣主题。
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了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大家都吃过烙饼吧,你们知道它是怎么烙的吗?谁来说说?”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回答,正当学生激情横溢之际,老师顺势点明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又让学生快速接触到探究的主题,省时、高效。
2、借助生活,凸显优化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本着“发现——探究——理解——应用”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线,每个知识点的渗透都与生活情景相融相通,如:在探究2张饼、3张饼的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4、5、6、7、8、9张饼的烙法中的数学问题。 如:学生在讨论9张饼的烙法时,生1 :3张轮换烙三次;生2:3张轮换烙一次,再2张同时烙三次等多种不同的烙法,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同时,引导他们分析讨论寻找解决同一问题的最优方案。这样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与人文气息,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整节课学生争先发言,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般规律与省时烙的方法,明确实质,实现优化,分享成功!
3、目标明确,活化思维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这节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次数比较多,但每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时,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避免了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如:第一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讨论3张饼的烙法。第二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时,讨论4、5张饼的烙法等等。从而使学生发现偶数张饼和奇数张饼烙法的规律与不同之处。第三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时又去讨论6、7、8、9张饼的烙法,尝试用运了一般规律并总结出优化方法,整个流程让学生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适用到最优方案的总结过程,活而不乱,训练思维。
四、创新练习,拓展提升
练习是巩固新知,拓展思维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也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活动。通过一定数量渗透不同难度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的练习是:
1、烙50张饼至少用多长时间?
2、用60分钟可以烙多少张饼呢?
通过这样的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构建的课堂。
一、深钻教材,精心设计
深钻教材是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对教材进行深思细研,切实领会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教材的地位、特点,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上课,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是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①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省时、快捷地烙完饼?②从烙一张饼开始,到烙两张饼,再到烙三张饼的探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展开怎样烙“三张饼”最省时间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即“同时烙饼法”和“轮换烙饼法”这两种方法。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③诱导学生能灵活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再次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怎么烙4张饼、5张饼的数学问题。得出饼的张数为偶数时,可以采用两张两张“同时烙饼法”;饼的张数为奇数时,则采用“同时烙饼法”和“轮换烙饼法”交替进行(其中三张可以只用“轮换烙饼法”)。④放手让学生又一次探究怎么烙6张饼、7张饼、8张饼、9张饼的问题,通过表格记录形式,学生自主发现烙饼问题的规律:烙饼时间=烙饼张数×烙一面饼所用时间(一张饼除外),对新知进行了有效的提炼和深化。
二、把握学情,确定重心
每上一节课确定什么样的教学重心,是由学生实际情况决定的。四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新知、巩固新知。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烙饼,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探究2张饼、3张饼的烙法,在此基础上,继续动手操作、探究4、5、6、7、8、9张饼的烙法,以达到“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的目标。
三、情境切入,重示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如果课的引入部分是新颖的、有趣的,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住,集中精力听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相反,神情迷糊,精力分散,不听课的情况也随之出现了。《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的情境教学应恰如其分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问题情境,紧扣主题。
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了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大家都吃过烙饼吧,你们知道它是怎么烙的吗?谁来说说?”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回答,正当学生激情横溢之际,老师顺势点明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又让学生快速接触到探究的主题,省时、高效。
2、借助生活,凸显优化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本着“发现——探究——理解——应用”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线,每个知识点的渗透都与生活情景相融相通,如:在探究2张饼、3张饼的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4、5、6、7、8、9张饼的烙法中的数学问题。 如:学生在讨论9张饼的烙法时,生1 :3张轮换烙三次;生2:3张轮换烙一次,再2张同时烙三次等多种不同的烙法,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同时,引导他们分析讨论寻找解决同一问题的最优方案。这样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与人文气息,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整节课学生争先发言,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般规律与省时烙的方法,明确实质,实现优化,分享成功!
3、目标明确,活化思维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这节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次数比较多,但每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时,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避免了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如:第一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讨论3张饼的烙法。第二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时,讨论4、5张饼的烙法等等。从而使学生发现偶数张饼和奇数张饼烙法的规律与不同之处。第三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时又去讨论6、7、8、9张饼的烙法,尝试用运了一般规律并总结出优化方法,整个流程让学生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适用到最优方案的总结过程,活而不乱,训练思维。
四、创新练习,拓展提升
练习是巩固新知,拓展思维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也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活动。通过一定数量渗透不同难度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一课的练习是:
1、烙50张饼至少用多长时间?
2、用60分钟可以烙多少张饼呢?
通过这样的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构建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