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 毛来存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



【正文】  小学数学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加强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环节。练习题的设计,既要关注学生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要在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真正达到练习的有效设计服务于有效教学。
  一、紧扣课本,体现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两部分内容后,我首先设计分别与三者有关的练习题,然后又设计了与三者之间有区别和联系的习题。通过这些练习,不但使学生很清楚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及相关概念,而且形成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二、抓住重点,体现针对性
  数学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每节课的练习,我都要精心设计和编排,设计编排的内容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练习内容必须明确每一个小标题的练习意义,只有这样,练习才能促进学生深化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练习要有针对性,走出题海战术、多劳少得的误区,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例如:我在上完《求最大公因数》时,设计了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题目:(1)10和11  (2)32和16 (3)18和30。先让学生说说每组数的特征,第(1)题是互质数,第(2)题是倍数关系,第(3)题是一般关系。假如学生能正确地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所有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所有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针对性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的全面掌握,智力、能力的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高效、优化的目的。
  三、设计新颖,体现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教学《位置》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猫抓老鼠,首先用数对表示出猫和老鼠现在的位置,然后伴随着急促的跑步声,老鼠在逃跑,猫再追赶,学生也在不停的喊:老鼠跑到(4,3)的位置了,猫快往西方追赶,快快,老鼠又跑到(6,3)的位置去了,学生们就像一个个猫在运用数学知识抓老鼠一样,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 通过这样的活动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掌握知识,在完成练习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联系生活,体现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通常所说的“数学生活化” 就是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学习《最小公倍数》后,我设计了下面的趣题:张奶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当工人,每14天回家一次,二女儿上大学,每30天回家一次,小女儿上高中,每7天回家一次。如果三个女儿同时离家,至少再过多少天才能团聚?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设计,学生很感兴趣,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而且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五、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 
  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的练习设计是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将练习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依次安排,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沿台阶而上,一步步达到掌握知识的最高点。通常我是分这样几步进行的。如: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发散练习。练习时要做到各类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运用公式S=πr?求面积时,我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题。第一层次,已知r, 求S (基本练习);第二层次,已知d, 求S (变式练习);第三层次,已知c,求S(综合练习)。
  又如: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长度单位,本学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又要把它们拿出来作对比,适当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强化训练,加深理解与记忆,更好地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纵、横的发展都有了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了层层巩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有效的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趣味性,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教师应更加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布置,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课堂练习,让练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推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