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作者】 童秀青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学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有效的课堂,不仅是老师的追求、学生的期盼,而且是家长的希望,是学校发展不断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是,定位一堂课是否有效主要有这样三个通行的标准:一看能否有效地达成预期教学目标;二看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看能否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既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细研制教学计划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首先必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学期、阶段的教学进度、每章每节教学重难点以及每堂课的教学效果等作出规划,甚至使用的资料、随堂学案和练习都要考虑周密。
其次推行备课组整体战略,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要按时参加集体备课,认真研究课标教材,研究考纲考题,研究学情,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单元测试。同时,还要认真进行课时即时备课,每天上课前,各位教师可以在一起讨论当天的授课内容。古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能把备课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精心编制学案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设计学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二是探索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四是灵活性原则。形式上应丰富多彩,内容要灵活多样。五是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应由浅入深,小台阶、小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案要包含学习目标、知识构成、学习方法、技能训练和自学小结等环节,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时间。
教师在讲课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推行“先学后议,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时段:
第一时段“先学”。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学案,然后通过学生板演、学生互评、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目标。
第二时段“后议”。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五点(重点、难点、热点、易错点、易混点)”中的问题,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抒己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评点。
第三时段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和“后议”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的拔高,主要针对学案中的“能力训练”题进行的当堂训练,重在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主要目标就是化知识为能力,使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规律,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灵活进行问题设计
只要稍加注意,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以本为本,“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课本转”的最原始、最低层次的教学方式依然还存在于历史的课堂教学之中。死教、死瞅、死学、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一派死气沉沉。
比如,有不少老师在考查“鸦片战争的经过”这一内容时,常常会这么考:
鸦片战争时间发生在哪一年?到哪一年结束?有哪些重要事件?割让了哪些地方?考的都是一些死知识。导致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记忆、背诵、抄写这些知识点上。
相比之下,美国教师留给学生的历史作业都是极富探究性的,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这样的:
①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②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才可结束战争?
③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④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这些具有探究性问题的作业,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去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书本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一生去寻找与探索。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方法和技巧,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解决历史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民主化课堂”
李镇西老师在《民主教育》一书中说:“只有发挥最大程度的民主,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构建“民主化课堂”是实现课堂有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要通过质疑交流,在研讨辩论中增强主动性。要引导合作探究,在融洽愉悦中提升学生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多用赞赏性话语进行激励。教师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用欣赏、夸奖等激励性语言来体现你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封闭的想法和行为。
要想课堂变得有效,就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非常自信,都能积极表现自己,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达到自我升华和超越,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高效的课堂氛围。
六、设计有价值提问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课堂节奏。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材料、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有效课堂要精心策划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空间。
七、追求课件实用性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枯燥的历史概念、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只关注答案的单一性,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等。所以,我们要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以针对性、实用性为主,进行巧妙剪裁,大胆取舍。无论多么丰富的图片、音像、文字资料,无论内容形式多么吸引人,都必须建立在课堂需要的前提下,必须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否则,要大胆进行舍弃。
2.以提升思维能力为主,进行精心构思,优化设计。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除了服务于教学本身外,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到能否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3.以精益求精为主,实现素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功能强大的演示平台,可以节约备课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到相关资料,实现多种教材的同时呈现,还可以下载或修改别人课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细研制教学计划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首先必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学期、阶段的教学进度、每章每节教学重难点以及每堂课的教学效果等作出规划,甚至使用的资料、随堂学案和练习都要考虑周密。
其次推行备课组整体战略,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要按时参加集体备课,认真研究课标教材,研究考纲考题,研究学情,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单元测试。同时,还要认真进行课时即时备课,每天上课前,各位教师可以在一起讨论当天的授课内容。古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能把备课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精心编制学案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设计学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二是探索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四是灵活性原则。形式上应丰富多彩,内容要灵活多样。五是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应由浅入深,小台阶、小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案要包含学习目标、知识构成、学习方法、技能训练和自学小结等环节,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时间。
教师在讲课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推行“先学后议,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时段:
第一时段“先学”。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学案,然后通过学生板演、学生互评、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目标。
第二时段“后议”。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五点(重点、难点、热点、易错点、易混点)”中的问题,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抒己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评点。
第三时段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和“后议”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的拔高,主要针对学案中的“能力训练”题进行的当堂训练,重在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主要目标就是化知识为能力,使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规律,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灵活进行问题设计
只要稍加注意,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以本为本,“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课本转”的最原始、最低层次的教学方式依然还存在于历史的课堂教学之中。死教、死瞅、死学、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一派死气沉沉。
比如,有不少老师在考查“鸦片战争的经过”这一内容时,常常会这么考:
鸦片战争时间发生在哪一年?到哪一年结束?有哪些重要事件?割让了哪些地方?考的都是一些死知识。导致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记忆、背诵、抄写这些知识点上。
相比之下,美国教师留给学生的历史作业都是极富探究性的,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这样的:
①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②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才可结束战争?
③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④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这些具有探究性问题的作业,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去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书本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一生去寻找与探索。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方法和技巧,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解决历史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民主化课堂”
李镇西老师在《民主教育》一书中说:“只有发挥最大程度的民主,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构建“民主化课堂”是实现课堂有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要通过质疑交流,在研讨辩论中增强主动性。要引导合作探究,在融洽愉悦中提升学生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所有学生,多用赞赏性话语进行激励。教师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用欣赏、夸奖等激励性语言来体现你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封闭的想法和行为。
要想课堂变得有效,就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非常自信,都能积极表现自己,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达到自我升华和超越,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高效的课堂氛围。
六、设计有价值提问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课堂节奏。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材料、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有效课堂要精心策划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空间。
七、追求课件实用性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枯燥的历史概念、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只关注答案的单一性,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等。所以,我们要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以针对性、实用性为主,进行巧妙剪裁,大胆取舍。无论多么丰富的图片、音像、文字资料,无论内容形式多么吸引人,都必须建立在课堂需要的前提下,必须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否则,要大胆进行舍弃。
2.以提升思维能力为主,进行精心构思,优化设计。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除了服务于教学本身外,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到能否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3.以精益求精为主,实现素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功能强大的演示平台,可以节约备课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到相关资料,实现多种教材的同时呈现,还可以下载或修改别人课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