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 袁忠波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云山镇云山中学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验探索为主要手段、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及依据为要求,把学生推到研究性学习的前台,让学生去想、说、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知识的真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初中物理;创新
【正文】
  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更多的来源于书本,有的时候来源于试验,但是更多的时候,让学生接触到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能够使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产生更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动力。有目标的研究型学习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轻松,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明显。研究性学习,通常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启发,技能培养重视不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比较陈旧、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之相联系的新思维,新方法很少能在教学中得到反映,物理教材对现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识反应滞后,缺少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宇宙探索、恒星演变、太阳能汽车、磁悬浮列车、CT、B超、磁共振等。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创新精神,动手实验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由此,既要立足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又要放手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和发现。
  1.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立足点,以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着眼点,以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及思考,由此进行相关探索。如:对重力加速度G=mg,思考g?是否是一个定值,如果不是,加以实验研究证明,这就是一个从学生知识与能力为着眼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实施途径。又G=mg关于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学习后,仍没有将这两个物理量区分开,误认为质量与重力只是等于9.8倍的关系,认为1千克=9.8牛顿是质量与重力的换算关系的错误。关于浮力的知识,浮力的大小与水深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前面学习液体压强时,液体内压强随深度而增大,容易使学生误认为浮力与水深也有关,及认为游泳时深水处比浅水处好游,这是因为深水处浮力大的误解。有的学生由速度的定义式V=S/t把速度理解为只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而忽略了速度既表示运动的快慢又表示方向的变化两方面的物理意义。又如,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误认为电场强度就是“电场力与电荷电量之比值”,从而得出,电场强度决定于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和检验电荷的电量等错误结论来,更有甚者,由电阻的定义式R=U/I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的错误。
  在教学中,应了解和掌握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因势利导。通过动手实践,有意识给学生设置疑问,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质疑,并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教师设置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可行性的途径。通过动手实验,用实验事实去批判学生原来头脑中的不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概念,并逐步学会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加以创造性的思考和探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血肉,也是物理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2.放手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并对其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索和研究。
  基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和探究的范围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适合于其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性题材,是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环境布置到城市的建设规划。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面,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到了地上,有些甚至掉落到了他身上。牛顿就由这么常见的现象产生疑问: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为什么总往下落到地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直到发现了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现在农村,还有一些搞迷信活动的人利用物理知识进行骗钱害人的行径。如:有些人家每过几年就要请导师先生开开财门,希望能财源广进,带来好运。其中的用碗或瓶子装满水,并用红布盖住瓶口而倒置后,水不会从瓶子里溢出来的把戏。曾迷惑了许多善男信女,相信只有导师先生的神力,才能这样。对中学生来说,这样的生活实例都可以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利用所学大气压强的知识并进行实验研究,让他们明白其中事理,并对导师先生的骗人行径加以揭穿,何乐而不为呢!
  3.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总是体现为若干具体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方式。一是安排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二是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三是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是把每一种假定所含的结论一一想出来,看哪一种能够解决这个疑难;五是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服,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例如:有一位同学注意到下雨天教室内雨衣丢成一堆,既不美观也不利于雨衣的晾干,结果他根据学过的大气压强知识,刺激自己思考怎样才能既不破坏教室墙壁,又能把雨衣晾干的办法。设计把真空挂钩吸盘和雨衣组合在一起,既可以把雨衣挂在没有钉子的墙上,又可晾干,达到了两全齐美。如教学《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做分组实验:用细线悬挂起一个重物,使物体静止,再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放手,重物会把细线绷断,又让学生看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中工作、生活的录像片段。并认真观察分析,注意与地面上人们的工作、生活情景比较。让学生思考可产生些什么疑问?如:超重和失重现象存在的利弊?为什么悬挂物体的细线会绷断?为什么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会飘来飘去?完全失重状态和超重状态对人的生理、心理有何影响?如何在地面上创造完全失重状态来训练宇航员等问题。
  4. 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学习知识,必须要走理解掌握到应用发展之路。常言道,熟能生巧。学生必须参与说、写、练的活动,让学生在说、写、练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日常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联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发展能力。在探究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进行对话,直接与教师进行对话。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本上许多探究性实验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一步挖掘探究潜能。例如,在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完成测定小金属快的密度,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所测定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如果所测物体的体积比较大、如果所测物质溶于水时,该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别设计出探究方案。在完成测定水的密度的实验后,通过对实验进行评估,分析误差,发现:如果先测水的质量,再测水的体积时,由于在烧杯中残留一部分水,会使所测水的体积偏小,造成所测密度偏大;如果先测水的体积,再测水的质量时,同样由于在量筒中残留一部分水,会使所测水的质量偏小,造成所测密度值偏小。有没有合理的办法来避免或减小这种误差?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设计出更为合理、精确的测定液体密度的探究方案。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热爱物理,喜欢用物理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而达到培养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研究方法的目的。也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引导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杰.李正滋.研究性学习的解读与实施[M].云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88—91页。
  [2]余珠.中学物理教材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27—130页。
  [3]杨林.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J].云南:《成人教育》编辑部,2004:40—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