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
【作者】 阿依先木古丽·牙合甫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铁克其乡中心学校
【摘要】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初中学生今后学好物理必定会起到促进作用。这就是当前我们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本就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谈一谈一些看法。【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正文】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学好物理会起到促进作用。这就是当前我们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就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谈谈一些不成熟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 它具有趋向性和选择性。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信号激起兴趣, 必然产生探究反响, 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他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兴趣、情感的激发。
每当接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以前, 都要尽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去探究、研究的欲望。比如: 学习比热容一节, 现准备两种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不同液体———水和煤油。然后用两个同样的酒精灯给他们同时加热, 过一会儿, 让学生观察放在两种液体中的温度计的示数有何不同, 然后提出: 如果让水上升的温度跟煤油一样高, 怎么办? 由实验提出, 如果将它们升高一样的温度如1℃, 谁吸收的热量多, 从而将比热这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变得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重视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物理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 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 如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 既可说明物理道理, 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 做压强的实验。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 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 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 2) 做大气压实验。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 点燃棉花, 并让它燃烧一会儿, 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 稍大于瓶口) 置于瓶口上, 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 被压入了瓶里。
世界上许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 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 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个个有机会操作实验
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观察效果差,学生是按老师的思路去观察实验问题,不利于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锻炼,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初中物理很多演示实验,教师课前有意识地作一些安排,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行。如在进行力的教学时,老师先布置让学生尽可能准备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塑料尺等物品。课堂上问:利用这些器材可以演示出哪些表现力的作用的实验?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数同学都演示了两个以上的实验,从中体会了力的作用。一些学生无法找到器材的演示实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如让班上两名力气最大的学生来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研究晶体的熔化时让学生读海波熔化过程的温度。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提高了演示实验的可信度,使学生印象深刻、更有说服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实验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必须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因此,实验探究课应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认真地进行探究。但现在农村很多学校人多器材少,学生往往四、五人一组,为解决这个困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采取“分工负责,轮流进行”的办法,也可采取延长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室等办法,让人人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在相互观察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变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在探索中创新
初中物理的一些演示和学生实验,给出了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将一些实验进行改进,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使它带上一定的研究色彩,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提供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二组只提供电压表;第三组只提供电流表(其他器材满足实验要求),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设计实验,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而且还设计了多种方案。
五、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参与试验, 使之通晓实验过程, 主动获取知识, 这有利于培养实验技能和技巧; 有利于实验品质的形成, 有利于思维的训练; 有利于探索能力的开发, 这是树立物理实验教学思想的重要手段, 具有方向性、发展性和时效性。教材中的“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发展智力。例如:《电磁铁》一节中, 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 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 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 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 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 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章的学习中, 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六、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的延续和补充,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和其他同学合作设计、动手做课外小实验。小实验所用器材都能就地取村,简便易行,作用较大,除有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外,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且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还可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小制作,如讲光的传播时,布置学生做小孔成像仪,讲光的反射时布置做潜望镜,讲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让学生制作简易天平等。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物理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学好物理会起到促进作用。这就是当前我们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就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谈谈一些不成熟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 它具有趋向性和选择性。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信号激起兴趣, 必然产生探究反响, 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他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兴趣、情感的激发。
每当接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以前, 都要尽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去探究、研究的欲望。比如: 学习比热容一节, 现准备两种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不同液体———水和煤油。然后用两个同样的酒精灯给他们同时加热, 过一会儿, 让学生观察放在两种液体中的温度计的示数有何不同, 然后提出: 如果让水上升的温度跟煤油一样高, 怎么办? 由实验提出, 如果将它们升高一样的温度如1℃, 谁吸收的热量多, 从而将比热这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变得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重视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物理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例如: 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 如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 既可说明物理道理, 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 做压强的实验。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 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 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 2) 做大气压实验。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 点燃棉花, 并让它燃烧一会儿, 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 稍大于瓶口) 置于瓶口上, 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 被压入了瓶里。
世界上许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 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 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个个有机会操作实验
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观察效果差,学生是按老师的思路去观察实验问题,不利于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锻炼,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初中物理很多演示实验,教师课前有意识地作一些安排,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行。如在进行力的教学时,老师先布置让学生尽可能准备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塑料尺等物品。课堂上问:利用这些器材可以演示出哪些表现力的作用的实验?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数同学都演示了两个以上的实验,从中体会了力的作用。一些学生无法找到器材的演示实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如让班上两名力气最大的学生来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研究晶体的熔化时让学生读海波熔化过程的温度。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提高了演示实验的可信度,使学生印象深刻、更有说服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实验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必须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因此,实验探究课应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认真地进行探究。但现在农村很多学校人多器材少,学生往往四、五人一组,为解决这个困难,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采取“分工负责,轮流进行”的办法,也可采取延长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室等办法,让人人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在相互观察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变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在探索中创新
初中物理的一些演示和学生实验,给出了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将一些实验进行改进,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使它带上一定的研究色彩,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提供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二组只提供电压表;第三组只提供电流表(其他器材满足实验要求),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设计实验,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而且还设计了多种方案。
五、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参与试验, 使之通晓实验过程, 主动获取知识, 这有利于培养实验技能和技巧; 有利于实验品质的形成, 有利于思维的训练; 有利于探索能力的开发, 这是树立物理实验教学思想的重要手段, 具有方向性、发展性和时效性。教材中的“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发展智力。例如:《电磁铁》一节中, 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 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 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 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 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 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章的学习中, 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六、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的延续和补充,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和其他同学合作设计、动手做课外小实验。小实验所用器材都能就地取村,简便易行,作用较大,除有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外,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且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还可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小制作,如讲光的传播时,布置学生做小孔成像仪,讲光的反射时布置做潜望镜,讲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让学生制作简易天平等。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物理为他们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