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机融入化学教学
【作者】 童佳佳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摘要】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关键词】化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中学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知识深度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加,加之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相当比例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因此,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最佳方法和良好途径。如此,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课题。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科魅力,营造一个平等、快乐、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师生间进行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在平等、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快乐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化学式的书写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角码不能都写到元素符号的前面,而是写到元素符号的右下角?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能用简单生硬的口气告诉学生“教材上就是这样”,而是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和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的含义,从而创设出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表现得相当活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让学生的心理和个性不断发展和成熟。
二、在合作探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协同合作能力
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个体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普遍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个性习惯,缺少分享和合作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为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探究的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出优化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设计的方案,分工协作,完成实验。同时,组织小组间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多化学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实验,进行反复思索、讨论、修正,才能最终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竞争心态和和谐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这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实验数据的得来,每一个实验的变化,每一个成功的实验现象,都是经过不止一次的设计、实验、修改,再设计、再实验、再修改得来的,尤其需要认真坚韧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以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实验为例。该实验对装置的气密性、药品的用量、打开止水夹的时机,以及对实验的细致观察等都有严格要求,学生很难一次获得成功。有的学生打开止水夹,没有发现烧杯的水进入到了集气瓶中;有的学生做的实验结果远远小于1/5.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认真反思,找出症结,进行改进。很多学生做三次、五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挫折,又一次次从头再来,最终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无形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毅力,在挫折中持之以恒、不折不挠的精神。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以及以事实为基础、不凭空臆造、不弄虚作假的科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通过观察实验的千变万化,也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不停变化,变化是绝对的”哲学思想。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成绩存在一定差异。而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有很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化学有很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尤其是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以及第四单元的“化学式和化合价”等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出现,使部分学生感觉力不从心,逐渐淡化了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开始减退,学习成绩开始下滑,还有学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焦虑的情绪。为了解除他们的内心困扰和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更多积极评价,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回答问题还是课后作业,只要学生有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教师不能吝惜自己的鼓励和欣赏,要让学生有很强的自我存在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变自己的短处,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学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知识深度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加,加之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相当比例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因此,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最佳方法和良好途径。如此,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课题。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科魅力,营造一个平等、快乐、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师生间进行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在平等、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快乐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化学式的书写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角码不能都写到元素符号的前面,而是写到元素符号的右下角?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能用简单生硬的口气告诉学生“教材上就是这样”,而是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和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的含义,从而创设出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表现得相当活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让学生的心理和个性不断发展和成熟。
二、在合作探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协同合作能力
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个体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普遍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个性习惯,缺少分享和合作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为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探究的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出优化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设计的方案,分工协作,完成实验。同时,组织小组间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多化学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实验,进行反复思索、讨论、修正,才能最终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竞争心态和和谐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这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实验数据的得来,每一个实验的变化,每一个成功的实验现象,都是经过不止一次的设计、实验、修改,再设计、再实验、再修改得来的,尤其需要认真坚韧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以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实验为例。该实验对装置的气密性、药品的用量、打开止水夹的时机,以及对实验的细致观察等都有严格要求,学生很难一次获得成功。有的学生打开止水夹,没有发现烧杯的水进入到了集气瓶中;有的学生做的实验结果远远小于1/5.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认真反思,找出症结,进行改进。很多学生做三次、五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挫折,又一次次从头再来,最终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无形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毅力,在挫折中持之以恒、不折不挠的精神。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以及以事实为基础、不凭空臆造、不弄虚作假的科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通过观察实验的千变万化,也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不停变化,变化是绝对的”哲学思想。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成绩存在一定差异。而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有很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化学有很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尤其是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以及第四单元的“化学式和化合价”等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出现,使部分学生感觉力不从心,逐渐淡化了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开始减退,学习成绩开始下滑,还有学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焦虑的情绪。为了解除他们的内心困扰和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更多积极评价,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回答问题还是课后作业,只要学生有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教师不能吝惜自己的鼓励和欣赏,要让学生有很强的自我存在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变自己的短处,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