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历史教学“三自”经
【作者】 陈 盼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十八中学
【正文】 中学历史课堂,学生“参与”教学可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被动者变为探索者和实践者。笔者多年的心得为:“三自参与”、“自觉参与”,求知获趣;“自主参与”,开拓思路;自发参与,张驰有度。现分述如下:
一、自觉参与 求知获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把握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特点,就能引导学生产生参与教学的愿望。那么,中学生的兴趣倾向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中学生的直接兴趣占主要成分,他们仍对形象、生动、具体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同时也总是对那些他们看起来熟悉,但实际上不熟悉的问题感兴趣,因为这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因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吸引注意力,因此,教师就在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复习练习等环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利用学生喜爱猜谜语的心理,在讲“秦末农民战争”这课前,让学生根据两条谜语“报捷”、“江苏原野”各打一人名,当学生产生兴趣很快猜出的是“陈胜”、“吴广”时,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讲“鸦片战争”这一课题时,采用纠错引入法,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不会有英国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纠错得出正确结论,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索。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加强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也很重要,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教学,兴趣就会更高,于是讲“商鞅变法”,可让学生讲“立木赏金”这个故事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讲“班超出使西域”时,让学生讲讲由班超而引出的两个成语典故“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由来;介绍艺术大家达·芬奇时,让各班喜爱绘画艺术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如何欣赏名画《最后的晚餐》。而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又可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他们的才华,使他们经常有成功的体验,并把这些快乐带到学习中来。
在坚持练习为主线这个原则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练习,如作业设计、图示、表格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来验证、巩固知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反馈来验证参与是否成功,如讲完“三国鼎立”这一课后,让学生比赛动手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通过教师的诱导、启发,每个班都可以设计出四五种非常合理的“三国鼎立”示意图,通过此项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势利导,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他们发现自己突然成了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尝到了知识的乐趣和驾驭知识的自豪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为下一步顺利参与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自觉参与 广开思路
人们常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按心理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采用一种方法,经常形成一种单调的刺激,学生的大脑皮质就会从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善于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出富有新颖、新奇、新鲜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提供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谈话法、启发法、比较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情境法、导示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就能够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参与的教学兴趣。
如介绍经济、文化类的课程,由于头绪较多、内容较枯燥,若单纯使用讲述法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换成谈话就比较合适。讲《宋元时期的文化(一)》这一课时,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通过谈话法让学生分析雕板印刷的缺点,引出活字印刷的必要性、发明者毕昇及活字印刷的方法,有关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历史意义,也是经过师生共同活动找出结论;学习《古代亚非文化》这课时,利用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情况下,采用智力竞赛的方法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又寓教于乐。
又如:学习“西安事变”这个内容时,改变传统板书结构,采用图示法,通过板书导示学习方法;讲“第二次鸦片战争”采用比较法教学;讲“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用直观教学法;讲“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采用自学法;讲“阿拉伯帝国”采用导读法;讲单元复习时,采用线索法教学,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周密的知识体系。
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也体会到他们是教师志同道合的合作者,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所以能变“苦学”为“乐学”,消除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三、自觉参与 张驰有度
脑是手的先生,手是脑的老师,两者相辅相成。青少年都有好奇和探索的倾向,适当增加动手操作机会,使之享受到运用智慧和才能的极大乐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水平,如培养学生编写各种提纲、表格、图示等能力,是在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常训练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变一般性的预习为探索性的自学,就拿板书设计这个环节来说,一般都是教师演、学生看,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学生只是消极接受。但是,现在要求学生来完成,模仿的对象是教师以往规范化的操作过程,在讲“俄国1861年改革”时,让学生模仿前一个内容“彼得一世改革”的板书提纲来完成;讲“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形成的示意图”’;讲《文艺复兴(二)》这一课时,让学生设计的板书和教师板书比较、对照,经过多次“临纂”,学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对成绩给予正确评价。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好方法,初一年级有意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把课文内容条理化、简洁化。初三年级为开阔眼界,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每节课安排一个5分钟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对原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归纳,最后介绍给同学,因此较好地训练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习的成功就成了愿意继续练习的一种动力。
综上所述,采用“三自参与”教育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它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由“牵着走”变为“导着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种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良性循环,又对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的基础。
一、自觉参与 求知获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把握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特点,就能引导学生产生参与教学的愿望。那么,中学生的兴趣倾向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中学生的直接兴趣占主要成分,他们仍对形象、生动、具体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同时也总是对那些他们看起来熟悉,但实际上不熟悉的问题感兴趣,因为这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因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吸引注意力,因此,教师就在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复习练习等环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利用学生喜爱猜谜语的心理,在讲“秦末农民战争”这课前,让学生根据两条谜语“报捷”、“江苏原野”各打一人名,当学生产生兴趣很快猜出的是“陈胜”、“吴广”时,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讲“鸦片战争”这一课题时,采用纠错引入法,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就不会有英国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纠错得出正确结论,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索。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加强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也很重要,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教学,兴趣就会更高,于是讲“商鞅变法”,可让学生讲“立木赏金”这个故事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讲“班超出使西域”时,让学生讲讲由班超而引出的两个成语典故“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由来;介绍艺术大家达·芬奇时,让各班喜爱绘画艺术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如何欣赏名画《最后的晚餐》。而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又可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他们的才华,使他们经常有成功的体验,并把这些快乐带到学习中来。
在坚持练习为主线这个原则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练习,如作业设计、图示、表格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来验证、巩固知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反馈来验证参与是否成功,如讲完“三国鼎立”这一课后,让学生比赛动手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通过教师的诱导、启发,每个班都可以设计出四五种非常合理的“三国鼎立”示意图,通过此项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势利导,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他们发现自己突然成了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尝到了知识的乐趣和驾驭知识的自豪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为下一步顺利参与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自觉参与 广开思路
人们常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按心理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采用一种方法,经常形成一种单调的刺激,学生的大脑皮质就会从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善于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出富有新颖、新奇、新鲜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提供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谈话法、启发法、比较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情境法、导示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就能够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参与的教学兴趣。
如介绍经济、文化类的课程,由于头绪较多、内容较枯燥,若单纯使用讲述法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换成谈话就比较合适。讲《宋元时期的文化(一)》这一课时,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通过谈话法让学生分析雕板印刷的缺点,引出活字印刷的必要性、发明者毕昇及活字印刷的方法,有关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历史意义,也是经过师生共同活动找出结论;学习《古代亚非文化》这课时,利用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情况下,采用智力竞赛的方法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又寓教于乐。
又如:学习“西安事变”这个内容时,改变传统板书结构,采用图示法,通过板书导示学习方法;讲“第二次鸦片战争”采用比较法教学;讲“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用直观教学法;讲“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采用自学法;讲“阿拉伯帝国”采用导读法;讲单元复习时,采用线索法教学,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周密的知识体系。
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也体会到他们是教师志同道合的合作者,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所以能变“苦学”为“乐学”,消除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三、自觉参与 张驰有度
脑是手的先生,手是脑的老师,两者相辅相成。青少年都有好奇和探索的倾向,适当增加动手操作机会,使之享受到运用智慧和才能的极大乐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水平,如培养学生编写各种提纲、表格、图示等能力,是在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常训练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变一般性的预习为探索性的自学,就拿板书设计这个环节来说,一般都是教师演、学生看,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学生只是消极接受。但是,现在要求学生来完成,模仿的对象是教师以往规范化的操作过程,在讲“俄国1861年改革”时,让学生模仿前一个内容“彼得一世改革”的板书提纲来完成;讲“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形成的示意图”’;讲《文艺复兴(二)》这一课时,让学生设计的板书和教师板书比较、对照,经过多次“临纂”,学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反馈,对成绩给予正确评价。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好方法,初一年级有意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把课文内容条理化、简洁化。初三年级为开阔眼界,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每节课安排一个5分钟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对原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归纳,最后介绍给同学,因此较好地训练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习的成功就成了愿意继续练习的一种动力。
综上所述,采用“三自参与”教育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它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由“牵着走”变为“导着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种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良性循环,又对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