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民主意识教育
【作者】 杨宗美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中学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是当今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政治教学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当前思想品德课堂中呈现出的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新态势,对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民主
【正文】
课堂民主教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问题。它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共同管理课堂,教学在平等自由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以实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促进个体成长这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它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合作探讨和成果共享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个性解放;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可以说,课堂民主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理想的民主教学方式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施课堂民主教学的前提
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师生心理积极互感,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享受着“授予”的权威,而学生则始终处于“缺失”、“接受”的地位。要实现课堂民主教学的平等性,就必须改变师生这种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现状,建立一种平等自由、互助互进的伙伴性关系。师生在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关系相互学习,教师把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不断转换角色,形成个性化教育风格。教师在课上注意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五个给”为指导思想,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教师以真诚、零距离沟通、无条件关注、对待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注意发扬教材中的民主思想,是做好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重要的课堂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备课,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弹性的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掘教材中的民主思想材料,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势开展教学。尤其是要针对教材中相应的民主教育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
三、教师创建思想品德课堂民主教学时要保证学生的课堂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自由人格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上,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享受人格上的自由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首先,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指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倾向性。也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想的舞台。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的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应成为强加给学生的绝对真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眼睛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对问题往往有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如何放飞学生的自由思想呢?第一,多提些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少给些结论。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有利于学生内部言语——思维的发展。第二,减少教师的话语,多给学生体味、想象的机会。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只需要适度的提示话语就行了,绝不可恣意发挥、滔滔不绝。因为过度讲授会导致信息量的过度,超出学生的接受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激情;过度讲授也必然意味着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失去了体味和想象的空间。
其次,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特征,也就是解放学生的“嘴”。他表现出教师放弃自己的绝对权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而学生也处于怀疑权威、独立思考、积极活跃、畅所欲言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不仅能体味到一种身心愉悦高亢奋的情绪状态,而且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教学灵感迭出不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一旦提问,不管会还是不会,小学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还不停的叫喊“我来,我来!”。可是初中学生的课堂,不仅没人举手,就是被老师叫住了,学生仍然是难以开口。即使开口,也是声若蚊蝇,似乎出现了“集体失语症”。出现这种状况的确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我们教师是难辞其咎的,那就是我们熄灭了学生的表现的热情和欲望,忽视并不经意的剥夺了学生课堂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们一般不允许学生未经老师批准而说话,不允许学生坐着发言,不允许学生发表“奇谈怪论”。有了这么多的“不允许”,学生的思想被禁锢了,棱角被磨平了,热情被熄灭了,致使他们甘于沉默。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对思想政治课这门旨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学科不是悲哀吗?可见让学生开口、自由言论不仅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也是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尊口畅所欲言呢?允许“插嘴”。好的想法往往在闪念之间,如果顾虑太多,就会压抑和消逝。因此,上课时教师允许学生“插嘴”,鼓励学生及时地无所顾及地表达观点和提出问题,让他们那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思想得以保留和表现,这不仅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情感指挥,而且还会创造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境界。
总而言之,课堂民主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在新时期,教师要清晰的认识到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新定义,并且通过保证学生的课堂自由,开展有效的引导与实践教学,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汤青.初中思想品德民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与研究[J].学周刊.2013(03)
[2]郭春.浅谈科学发展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运用[J].学周刊.2013(07)
课堂民主教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问题。它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共同管理课堂,教学在平等自由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以实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促进个体成长这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它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合作探讨和成果共享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个性解放;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可以说,课堂民主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理想的民主教学方式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施课堂民主教学的前提
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师生心理积极互感,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享受着“授予”的权威,而学生则始终处于“缺失”、“接受”的地位。要实现课堂民主教学的平等性,就必须改变师生这种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现状,建立一种平等自由、互助互进的伙伴性关系。师生在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关系相互学习,教师把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不断转换角色,形成个性化教育风格。教师在课上注意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五个给”为指导思想,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教师以真诚、零距离沟通、无条件关注、对待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注意发扬教材中的民主思想,是做好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重要的课堂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备课,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弹性的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掘教材中的民主思想材料,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势开展教学。尤其是要针对教材中相应的民主教育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
三、教师创建思想品德课堂民主教学时要保证学生的课堂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自由人格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上,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享受人格上的自由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首先,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指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倾向性。也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想的舞台。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的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应成为强加给学生的绝对真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眼睛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对问题往往有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如何放飞学生的自由思想呢?第一,多提些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少给些结论。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有利于学生内部言语——思维的发展。第二,减少教师的话语,多给学生体味、想象的机会。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只需要适度的提示话语就行了,绝不可恣意发挥、滔滔不绝。因为过度讲授会导致信息量的过度,超出学生的接受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激情;过度讲授也必然意味着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失去了体味和想象的空间。
其次,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特征,也就是解放学生的“嘴”。他表现出教师放弃自己的绝对权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而学生也处于怀疑权威、独立思考、积极活跃、畅所欲言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不仅能体味到一种身心愉悦高亢奋的情绪状态,而且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教学灵感迭出不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一旦提问,不管会还是不会,小学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还不停的叫喊“我来,我来!”。可是初中学生的课堂,不仅没人举手,就是被老师叫住了,学生仍然是难以开口。即使开口,也是声若蚊蝇,似乎出现了“集体失语症”。出现这种状况的确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我们教师是难辞其咎的,那就是我们熄灭了学生的表现的热情和欲望,忽视并不经意的剥夺了学生课堂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们一般不允许学生未经老师批准而说话,不允许学生坐着发言,不允许学生发表“奇谈怪论”。有了这么多的“不允许”,学生的思想被禁锢了,棱角被磨平了,热情被熄灭了,致使他们甘于沉默。这种单调沉闷的课堂对思想政治课这门旨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学科不是悲哀吗?可见让学生开口、自由言论不仅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也是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尊口畅所欲言呢?允许“插嘴”。好的想法往往在闪念之间,如果顾虑太多,就会压抑和消逝。因此,上课时教师允许学生“插嘴”,鼓励学生及时地无所顾及地表达观点和提出问题,让他们那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思想得以保留和表现,这不仅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情感指挥,而且还会创造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境界。
总而言之,课堂民主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在新时期,教师要清晰的认识到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新定义,并且通过保证学生的课堂自由,开展有效的引导与实践教学,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汤青.初中思想品德民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与研究[J].学周刊.2013(03)
[2]郭春.浅谈科学发展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运用[J].学周刊.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