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法
【作者】 卓玛本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有时会对学习表现得很有兴趣,有时候却好像不太感兴趣,甚至于表现出无精打采的神态。前者就会学有成效,后者肯定会一无所得。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参考相关教师的经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能为人师表,课堂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要有精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能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精心组织安排,设置恰当情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转移到学习上来,让学生高昂的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激趣法:
一、以情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所安排的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们精心选择的,可以说是文质兼美。这些课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是亲情,有的是友情,有的是爱国之情,有的是和平之情等等。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露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小抄写员》这篇课文,具体叙述了小学生叙利奥长达四个月默默地忍受父亲的误解责怪,偷偷帮助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的事例,赞扬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文章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使人读后感到很亲切,很受感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教学时,应该凭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以读悟情,以情动情。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少年儿童都从小受到父母及祖辈的溺爱,他们中的许多人体恤父母和老人的意识都比较薄弱,更谈不上主动去为家庭承担一些责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有感情地去范读课文,使学生感到又亲切又感动。这样,学生就会品味到文章的感情。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到叙利奥那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读课文的同时,通过学生感情朗读和想象表演,他们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叙利奥爱父母,爱家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美德。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感染,就会表示今后在家里应该多听父母长辈的话,多帮父母长辈做事,尽量减轻父母长辈的负担。这样也就达到了语文课文的教学效果。
二、以景激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的教材里,安排了许多介绍著名风景名胜的课文。这些文章词语优美,语句流畅,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其特点,以景点景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阿里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台湾省著名风景区,阿里山的云雾是阿里山景区四大奇观之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是山区小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回想本地雨季云雾的特点为学生激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使他们将现实生活与这篇课文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本地的云雾和阿里山的云雾有哪些相同及不同之处,从而欣赏阿里山的云雾在起风的时候有哪些特点,没有风的时候有哪些特点。当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再播放阿里山云雾的视频录像,让学生欣赏那如诗如画如梦般的景象。接着,还可以配音乐给学生进行欢快激奋地朗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就会跃跃欲试,都想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读得郎朗上口,句句有情有味。结果学生很快就能背诵课文了。有的学生反映读了这篇课文,他们就好像真的来到了台湾的阿里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等长大了找机会一定要去亲眼看一看阿里山那奇异迷人的风光。以景激趣,就是用语言,音乐,视频的渲染,营造了课堂多彩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练激趣
实践证明,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口,动脑,动手,落实“听”“说”“读”“写”。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重点段落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悟出作者童年时期,父母对他的作品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和对他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越来越体会到父母这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这两种评价所隐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在引导学生读和说的基础上,再组织他们进行练笔。要求学生把父母在家里对自己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写出来。学生很有兴趣,就会纷纷动笔把自己在家里的不同遭遇写下来。这样的学生练笔效果肯定是不错的。教师再当堂组织他们互相进行交流,并加以点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产生了爱的教育魅力。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方式很多,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去探索,去实践,就一定会寻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语文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参考相关教师的经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能为人师表,课堂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要有精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能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精心组织安排,设置恰当情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转移到学习上来,让学生高昂的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激趣法:
一、以情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所安排的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们精心选择的,可以说是文质兼美。这些课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是亲情,有的是友情,有的是爱国之情,有的是和平之情等等。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露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小抄写员》这篇课文,具体叙述了小学生叙利奥长达四个月默默地忍受父亲的误解责怪,偷偷帮助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的事例,赞扬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文章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使人读后感到很亲切,很受感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教学时,应该凭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以读悟情,以情动情。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少年儿童都从小受到父母及祖辈的溺爱,他们中的许多人体恤父母和老人的意识都比较薄弱,更谈不上主动去为家庭承担一些责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有感情地去范读课文,使学生感到又亲切又感动。这样,学生就会品味到文章的感情。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到叙利奥那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读课文的同时,通过学生感情朗读和想象表演,他们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叙利奥爱父母,爱家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美德。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感染,就会表示今后在家里应该多听父母长辈的话,多帮父母长辈做事,尽量减轻父母长辈的负担。这样也就达到了语文课文的教学效果。
二、以景激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的教材里,安排了许多介绍著名风景名胜的课文。这些文章词语优美,语句流畅,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其特点,以景点景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阿里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台湾省著名风景区,阿里山的云雾是阿里山景区四大奇观之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是山区小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回想本地雨季云雾的特点为学生激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使他们将现实生活与这篇课文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本地的云雾和阿里山的云雾有哪些相同及不同之处,从而欣赏阿里山的云雾在起风的时候有哪些特点,没有风的时候有哪些特点。当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再播放阿里山云雾的视频录像,让学生欣赏那如诗如画如梦般的景象。接着,还可以配音乐给学生进行欢快激奋地朗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就会跃跃欲试,都想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读得郎朗上口,句句有情有味。结果学生很快就能背诵课文了。有的学生反映读了这篇课文,他们就好像真的来到了台湾的阿里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等长大了找机会一定要去亲眼看一看阿里山那奇异迷人的风光。以景激趣,就是用语言,音乐,视频的渲染,营造了课堂多彩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练激趣
实践证明,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口,动脑,动手,落实“听”“说”“读”“写”。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重点段落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悟出作者童年时期,父母对他的作品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和对他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越来越体会到父母这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这两种评价所隐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在引导学生读和说的基础上,再组织他们进行练笔。要求学生把父母在家里对自己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写出来。学生很有兴趣,就会纷纷动笔把自己在家里的不同遭遇写下来。这样的学生练笔效果肯定是不错的。教师再当堂组织他们互相进行交流,并加以点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产生了爱的教育魅力。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方式很多,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去探索,去实践,就一定会寻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语文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