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杨芳梅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示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近年来国际上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具有...【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策略
【正文】
倍多分教育网是一个专业的教育类网站,会及时的为您提供各类最新的教育资讯,主要包括学历类、外语类、资格类、财会类等几大部分,争取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用户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相关内容。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继续查看素质教育论文栏目内容。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近年来国际上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明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实践意义。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应用题被更名为解决问题,教材的编排和教学的目标要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可是随着教学改革不断地推进,我们发现,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留下的宝贵经验正在不断流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下降,这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及解决相应类型的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
1.继承传统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的有效策略
数量关系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关系,为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与策略,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立即想到解题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建立在相应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了必要的基本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时才会较快的找到解题思路、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不管新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如何变化,“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的本质属性总是不变的,也就是必须分析数量关系。在传统的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分析法、综合法等,采取作线段图、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式,以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如“这个题目知道的条件有哪些,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要求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等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些都是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们要继承。然而在新课程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尝试,让学生自己先列式,教师只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做一点简单的总结,而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有些重视不够,具体的分析方法、手段的渗透较少,导致好些学生不会分析数量关系,从而也就无法较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必须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让学生在教师的长期熏陶下形成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2.将情景创设和传统的课前铺垫有机结合起来
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几乎看不到传统应用题教学的课前铺垫了,取而代之的是情景创设,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是:出示情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探求策略-交流共享、优化策略-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识别、提炼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观察、思考、交流、反思等学习品质。然而学生没有课前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复习铺垫,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有学生提出问题但大多数学生不会解决,还有就是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的就照着教材上的问题来说,这样提出问题这一个环节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在有的内容的学习时,我们还是可以借鉴传统的教学应用题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在课前还是做一些必要的复习铺垫,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候,先复习一下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形成正迁移,这样学习的效果会好一些。
3.强化练习加深对模型的记印,并能熟练应用
虽然新课程强调不能以机械的训练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对某一数学知识,从认识到掌握,不能仅靠一个“例题”的“剖析”而形成清晰和稳定的认知结构,还需要靠一定量的训练来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才能形成一定的解题的技能和技巧。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注重数量关系的感悟,而忽视必要的数量关系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数量关系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到位、应用不熟练的问题,就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更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应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重视数量关系训练、重视解题训练、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等宝贵经验,使数量关系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在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牢固掌握必须具备的数量关系,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扫清思维障碍。如学习了“买卖问题”的数量关系后,提供给学生适量的训练题,有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也有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还有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训练,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数量关系,为解决相应类型的问题提供了模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决问题教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新课程倡导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新教材突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注重给学生提供富有趣味性、生活味、时代感强的情景和素材。比如“买卖问题”、“行程问题”等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就可利用生活的情景来发现数量关系,建立模型,并利用模型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遇到的“买卖”、“行程”相关的实际问题。生活中与数学联系的生活事实和情景很多,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的实例也较多,因此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数学实际问题并不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需要用到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如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代换、对应、类比、统计、符号等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和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教材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7.
[2]孔企平,张维忠,黄金荣.数学新课程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对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探讨.云南教育.
倍多分教育网是一个专业的教育类网站,会及时的为您提供各类最新的教育资讯,主要包括学历类、外语类、资格类、财会类等几大部分,争取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用户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相关内容。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继续查看素质教育论文栏目内容。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近年来国际上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明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实践意义。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应用题被更名为解决问题,教材的编排和教学的目标要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可是随着教学改革不断地推进,我们发现,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留下的宝贵经验正在不断流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下降,这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及解决相应类型的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
1.继承传统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的有效策略
数量关系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关系,为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与策略,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立即想到解题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建立在相应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了必要的基本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时才会较快的找到解题思路、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不管新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如何变化,“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的本质属性总是不变的,也就是必须分析数量关系。在传统的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分析法、综合法等,采取作线段图、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式,以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如“这个题目知道的条件有哪些,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要求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等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些都是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们要继承。然而在新课程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尝试,让学生自己先列式,教师只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做一点简单的总结,而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有些重视不够,具体的分析方法、手段的渗透较少,导致好些学生不会分析数量关系,从而也就无法较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必须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让学生在教师的长期熏陶下形成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2.将情景创设和传统的课前铺垫有机结合起来
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几乎看不到传统应用题教学的课前铺垫了,取而代之的是情景创设,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是:出示情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探求策略-交流共享、优化策略-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识别、提炼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观察、思考、交流、反思等学习品质。然而学生没有课前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复习铺垫,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有学生提出问题但大多数学生不会解决,还有就是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的就照着教材上的问题来说,这样提出问题这一个环节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在有的内容的学习时,我们还是可以借鉴传统的教学应用题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在课前还是做一些必要的复习铺垫,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候,先复习一下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形成正迁移,这样学习的效果会好一些。
3.强化练习加深对模型的记印,并能熟练应用
虽然新课程强调不能以机械的训练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对某一数学知识,从认识到掌握,不能仅靠一个“例题”的“剖析”而形成清晰和稳定的认知结构,还需要靠一定量的训练来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才能形成一定的解题的技能和技巧。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注重数量关系的感悟,而忽视必要的数量关系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数量关系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到位、应用不熟练的问题,就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更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应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重视数量关系训练、重视解题训练、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等宝贵经验,使数量关系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在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牢固掌握必须具备的数量关系,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扫清思维障碍。如学习了“买卖问题”的数量关系后,提供给学生适量的训练题,有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也有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还有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训练,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数量关系,为解决相应类型的问题提供了模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决问题教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新课程倡导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新教材突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注重给学生提供富有趣味性、生活味、时代感强的情景和素材。比如“买卖问题”、“行程问题”等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就可利用生活的情景来发现数量关系,建立模型,并利用模型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遇到的“买卖”、“行程”相关的实际问题。生活中与数学联系的生活事实和情景很多,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的实例也较多,因此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数学实际问题并不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需要用到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如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代换、对应、类比、统计、符号等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和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教材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7.
[2]孔企平,张维忠,黄金荣.数学新课程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对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探讨.云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