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作者】 于 舟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中学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张扬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这种现象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所改观,但是,他的共性和普遍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年龄愈大的教师这种现象愈突出,地理位置愈偏远、学校规模愈小的学校问题愈严重。
2.过分重视人文性,在对作者的情感、课文的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教育方面讲得多,甚至分析很到位;而对语文的工具性比较轻视,淡化了基本的语言训练。表现的形式是:学生对文本朗读不足,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不够,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质疑问难少。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教师准备好的、标准的、“步调一致”的“参考答案”。因而,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只记住了一些已有定论的答案,分析问题的技能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接受新课程理念熏陶后,分组学习讨论、学生表演、比赛等活动形式常常能在课堂教学中见到,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花架子、走过场,一时热闹而已,不能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学生的真正需求这些实质性东西相联系。
4.学生个性化阅读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也必然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显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性的阅读,它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确定的知识。不少教师死守教条,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共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实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好上述问题:
1.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学生为本,放弃那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师长”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如能真正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课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本质性改革。新课程语文教学观要求教师备课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把语文的文本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找出疑点,发表见解。教学过程设计要由原来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机制。现在,让我们对备课做一个重新定位:教案只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结果,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而组织教学时要因时而动,因人而异,避免按部就班,死板硬套。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教学活动能不能让所有学生都方便学、乐意学,教师将要呈现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最适合学生接受的,起步是简单的和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的。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更高,对教师备课要求更苛刻,不经过充分准备是难以上好本节课的。
3.唤醒自我,主动探究,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真正有效的阅读,只有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但是,由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只是一味地习惯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琢磨作品的答案,甚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最终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不应把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而应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归还学生主动阅读的权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做阅读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去阅读、探究。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注重多读,引导感悟,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离开了文本,一切都将只是浮光掠影,不得要领。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多读多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方式。不可否认,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涨了,使语文课堂气氛更热烈了,使学生的自由个性更张扬了。然而,实现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尽量避免一些浮躁和浅薄的做法,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并不断探索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最优化策略,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设计出二节节精彩纷呈、个性鲜明的阅读课,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释放个性的过程,张扬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精神,发展创新人格。
4.优化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师是生命的“牧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者和学习空间的创造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表演等,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获得实质性转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思维的火花飞扬四射,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启发式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总原则和出发点。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随机应变是个人经验的积淀和素养高低的真实体现,是“有心人”劳动成果的最佳展示。如果说对语文课有什么统一要求的话,那就是“活”、“实”。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杨建华.现代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8
[3]陈 鹏.《语文教育再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张扬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这种现象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所改观,但是,他的共性和普遍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年龄愈大的教师这种现象愈突出,地理位置愈偏远、学校规模愈小的学校问题愈严重。
2.过分重视人文性,在对作者的情感、课文的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教育方面讲得多,甚至分析很到位;而对语文的工具性比较轻视,淡化了基本的语言训练。表现的形式是:学生对文本朗读不足,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不够,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质疑问难少。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教师准备好的、标准的、“步调一致”的“参考答案”。因而,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只记住了一些已有定论的答案,分析问题的技能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接受新课程理念熏陶后,分组学习讨论、学生表演、比赛等活动形式常常能在课堂教学中见到,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花架子、走过场,一时热闹而已,不能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学生的真正需求这些实质性东西相联系。
4.学生个性化阅读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也必然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显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性的阅读,它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确定的知识。不少教师死守教条,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共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实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好上述问题:
1.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学生为本,放弃那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师长”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如能真正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课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本质性改革。新课程语文教学观要求教师备课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把语文的文本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找出疑点,发表见解。教学过程设计要由原来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机制。现在,让我们对备课做一个重新定位:教案只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结果,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而组织教学时要因时而动,因人而异,避免按部就班,死板硬套。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教学活动能不能让所有学生都方便学、乐意学,教师将要呈现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最适合学生接受的,起步是简单的和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的。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更高,对教师备课要求更苛刻,不经过充分准备是难以上好本节课的。
3.唤醒自我,主动探究,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真正有效的阅读,只有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但是,由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只是一味地习惯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琢磨作品的答案,甚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最终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不应把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而应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归还学生主动阅读的权利,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做阅读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去阅读、探究。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注重多读,引导感悟,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离开了文本,一切都将只是浮光掠影,不得要领。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多读多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方式。不可否认,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涨了,使语文课堂气氛更热烈了,使学生的自由个性更张扬了。然而,实现个性化阅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尽量避免一些浮躁和浅薄的做法,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并不断探索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最优化策略,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设计出二节节精彩纷呈、个性鲜明的阅读课,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释放个性的过程,张扬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精神,发展创新人格。
4.优化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师是生命的“牧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者和学习空间的创造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表演等,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获得实质性转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思维的火花飞扬四射,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启发式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总原则和出发点。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随机应变是个人经验的积淀和素养高低的真实体现,是“有心人”劳动成果的最佳展示。如果说对语文课有什么统一要求的话,那就是“活”、“实”。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杨建华.现代教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8
[3]陈 鹏.《语文教育再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