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 丽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香店校区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和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是否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维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是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的最根本的出发点。语文课效率太低以至于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呢?【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正文】
新教学理念在教育工作者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阴魂不散,成为我们课改的拦路虎、绊脚石,使我们许多同志望而生畏。我们要明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警告:“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面对我们神圣的使命,特别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高扬新课改,共奏奋进曲,扎扎实实地坚持课改理念,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质疑探究,妙寻语文高效课堂的兴奋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我们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如在《我的老师》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曾经最喜爱的老师,是否也像作者一样,曾经也模仿过老师写字,也无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在漫长的暑假里,是否也在梦里见到老师……这样,抓住课题这个兴趣点提问,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体验情感,以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别人,认识生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课文
二、思维训练,精思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点
教学实质上就是思维训练,特别是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就是关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尤显重要。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以求水到渠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冷静思考,亚里斯多德谎言不知还要误延多久;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冷静思考,教会的日心说不知还要误害多少人命;如果没有牛顿的冷静思考,三大定律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良好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人的命运,甚至科学的进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繁荣。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思维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我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这样,在文章发散处置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三、激烈辩论,速捉语文高效课堂的升华点
教育家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激烈的辩论,问题的设置必须要引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授著名的童话剧《皇帝的新装》时,有教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课堂效果很好。在辩论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
四、当堂训练,找到语文高效课堂的归宿点
再精彩的课堂,都离不开作业的训练,它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特别是洋思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当堂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了一篇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明显地包含着课文中的观点。当然,当堂训练的形式枚不胜举,我们一定要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兴趣很浓的时候完成,这样收效更好。
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
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些功夫。如果语文教师总是能让学生觉着自己的语文老师有才学、有思想,总是对语文课堂充满着一种憧憬,一种探究的欲望,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在乎语文呢?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又怎么会死气沉沉呢?聪明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养成一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善于质疑的习惯,在生活中养成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能听,会说,爱读,愿写。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如果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课堂上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还有谁不喜欢呢?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在教育中融入智慧,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这样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一定会走上优质、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明曦,浅谈初中语文词汇教学[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9)
[2]刘惠中,初中语文听说能力培养与评价初探[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3]朱海燕,诱发兴趣 优化效果——初中语文教学谈[J]. 镇江高专学报. 2004(04)
[4]李永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8)
新教学理念在教育工作者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阴魂不散,成为我们课改的拦路虎、绊脚石,使我们许多同志望而生畏。我们要明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警告:“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面对我们神圣的使命,特别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高扬新课改,共奏奋进曲,扎扎实实地坚持课改理念,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质疑探究,妙寻语文高效课堂的兴奋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我们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如在《我的老师》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曾经最喜爱的老师,是否也像作者一样,曾经也模仿过老师写字,也无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在漫长的暑假里,是否也在梦里见到老师……这样,抓住课题这个兴趣点提问,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体验情感,以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别人,认识生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课文
二、思维训练,精思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点
教学实质上就是思维训练,特别是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就是关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尤显重要。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以求水到渠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冷静思考,亚里斯多德谎言不知还要误延多久;如果没有哥白尼的冷静思考,教会的日心说不知还要误害多少人命;如果没有牛顿的冷静思考,三大定律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良好的思维习惯决定着人的命运,甚至科学的进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繁荣。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思维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背影》一文“月台送行”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对此,我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使作者望着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落泪。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地为自己买橘子,看到这些而流泪。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这样,在文章发散处置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
三、激烈辩论,速捉语文高效课堂的升华点
教育家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激烈的辩论,问题的设置必须要引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授著名的童话剧《皇帝的新装》时,有教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皇帝是一个 的人?”。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课堂效果很好。在辩论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
四、当堂训练,找到语文高效课堂的归宿点
再精彩的课堂,都离不开作业的训练,它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特别是洋思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当堂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了一篇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明显地包含着课文中的观点。当然,当堂训练的形式枚不胜举,我们一定要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兴趣很浓的时候完成,这样收效更好。
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
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些功夫。如果语文教师总是能让学生觉着自己的语文老师有才学、有思想,总是对语文课堂充满着一种憧憬,一种探究的欲望,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在乎语文呢?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又怎么会死气沉沉呢?聪明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养成一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善于质疑的习惯,在生活中养成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能听,会说,爱读,愿写。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如果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课堂上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味,这样的语文还有谁不喜欢呢?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在教育中融入智慧,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这样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一定会走上优质、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明曦,浅谈初中语文词汇教学[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9)
[2]刘惠中,初中语文听说能力培养与评价初探[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3]朱海燕,诱发兴趣 优化效果——初中语文教学谈[J]. 镇江高专学报. 2004(04)
[4]李永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