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对藏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学
【作者】 扎西才让
【机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中学
【正文】 在藏族地区,尤其是在农牧区的学生在小学接触的汉语少、底子差的大背景下进行汉语文教学是每一个汉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事情,这些学生由于汉语理解、语言的表达能力差,对词语的理解、分析和学习都显得十分吃力,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想方设法提高藏区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每个汉语文教师最关心的事情。为此,笔者在汉语文课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即主持教学及调整教学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种教学既没有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抹煞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堂课里教师有任务有目标地教,学生也带着任务,带着目标地去学。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体现了“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的主旨思想,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高统治者”及“教师指向哪里,学生思想就奔向哪里”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我教育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二、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教师要善于创造语言环境
农牧区的学校基本是由藏族学生组成,学生思维的空间受到限制。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上,他们使用的都是藏民族语言,这样就削弱了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课堂上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对汉语词汇的积累和理解形成困难。在农牧区藏族老师教授汉语文时,把一堂汉语课上成藏语课的老师也大有人在。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汉语文教学形成困难的原因。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汉语是至关重要的,一堂课中教师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进行授课,并鼓励学生用普通话和自己、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讲、多听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学习氛围,这对藏族学生学好汉语文也很重要,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由学习和自主掌握知识。比如在教授现行汉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课时,我就利用新生刚入校这一实际情况,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大家是刚从村学来到中心学校的,那么来到新环境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让别的同学认识你吗?你想认识别的同学吗?请全体同学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在教室自由走动,互相了解,认识其他同学,了解他的家庭、村子的大致情况,然后用后半节课的时间自由发挥,谈一谈你所了解到的其他同学的大概情况,好吗?但要注意的是教辅读物对话课本的重点句式在你们谈话中的运用。也正因为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认识氛围,全班同学顿时活跃起来,学习积极性高涨,使得笔者在开始讲这些重点句式时显得非常轻松。而学生呢,也掌握的非常牢固,运用自如。很显然这堂汉语文课打消了村学孩子们刚入学的紧张感,同时对汉语文课堂有一个较全新的看法和认识。再比如讲五颜六色词语时,笔者这样创设情景的:上课时,笔者准备一盆水和一面镜子,放在靠窗的阳光下,面对学生说:“今天上课前咱们先做一个游戏”。然后轻轻把镜子放入水盆中,用阳光照射,使其在墙壁上映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之后让一位学生上来做同样的游戏。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很多想法,于是笔者利用时机,向学生讲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折射造成的。之后提出问题:“是折射现象形成五颜六色吗?”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用科学的道理辨别真伪。也正因为创设了这种学习氛围,使得笔者在讲解夏季发生在我们身边折射现象的实例《彩虹》,学生显得更易接受和理解。
(三)、教师要善于“导”
“导”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好“导”的时和度,循循善诱,有效引导。多用问题带动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弄懂课文内容而不是通过教师灌输。
(四)、教师要善于培养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在汉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创造性能力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或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把握好“度”,起好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和氛围,不要过分干预学生、制约学生、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思考、自由掌握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求教师处处用一些微小细节进行教育,进行训练。比如,学生在遇到不懂的字句时,就先肯定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之后告诉他要查字典,自行解决。(五)、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
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索和大胆创新,并对其独立思索和独立创造后的结果及时给予肯定或赞扬,以保持其学习和独立创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有时做得不对,但也不能当面说你不行或其他类似的言语,而是先要从其某一个方面对其进行肯定,然后再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和典型的其他事例指出其错误处,使其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伤其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比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的汉语基础差,表述中、写作时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这时老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老师的鼓励和赞扬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上课时对少言寡语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特别是对于学习差的学生,要特别给予关怀和帮助,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愉快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没有压抑感的课堂即轻松又愉快。学生的反应也会愈来愈强烈。
总之,笔者认为,在藏族地区学习汉语文时,教学指导思想要明确,就能取得一定成效。只要教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善于创造语言环境,善于创造学习氛围,善于进行引导和有效培养,对学生独立学习后的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好知识就一定能使学生学习好汉语文,也一定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人才来。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即主持教学及调整教学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种教学既没有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抹煞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堂课里教师有任务有目标地教,学生也带着任务,带着目标地去学。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体现了“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的主旨思想,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最高统治者”及“教师指向哪里,学生思想就奔向哪里”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我教育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二、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教师要善于创造语言环境
农牧区的学校基本是由藏族学生组成,学生思维的空间受到限制。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上,他们使用的都是藏民族语言,这样就削弱了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课堂上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对汉语词汇的积累和理解形成困难。在农牧区藏族老师教授汉语文时,把一堂汉语课上成藏语课的老师也大有人在。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汉语文教学形成困难的原因。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汉语是至关重要的,一堂课中教师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进行授课,并鼓励学生用普通话和自己、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讲、多听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学习氛围,这对藏族学生学好汉语文也很重要,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由学习和自主掌握知识。比如在教授现行汉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课时,我就利用新生刚入校这一实际情况,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大家是刚从村学来到中心学校的,那么来到新环境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让别的同学认识你吗?你想认识别的同学吗?请全体同学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在教室自由走动,互相了解,认识其他同学,了解他的家庭、村子的大致情况,然后用后半节课的时间自由发挥,谈一谈你所了解到的其他同学的大概情况,好吗?但要注意的是教辅读物对话课本的重点句式在你们谈话中的运用。也正因为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认识氛围,全班同学顿时活跃起来,学习积极性高涨,使得笔者在开始讲这些重点句式时显得非常轻松。而学生呢,也掌握的非常牢固,运用自如。很显然这堂汉语文课打消了村学孩子们刚入学的紧张感,同时对汉语文课堂有一个较全新的看法和认识。再比如讲五颜六色词语时,笔者这样创设情景的:上课时,笔者准备一盆水和一面镜子,放在靠窗的阳光下,面对学生说:“今天上课前咱们先做一个游戏”。然后轻轻把镜子放入水盆中,用阳光照射,使其在墙壁上映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之后让一位学生上来做同样的游戏。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很多想法,于是笔者利用时机,向学生讲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折射造成的。之后提出问题:“是折射现象形成五颜六色吗?”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用科学的道理辨别真伪。也正因为创设了这种学习氛围,使得笔者在讲解夏季发生在我们身边折射现象的实例《彩虹》,学生显得更易接受和理解。
(三)、教师要善于“导”
“导”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好“导”的时和度,循循善诱,有效引导。多用问题带动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弄懂课文内容而不是通过教师灌输。
(四)、教师要善于培养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在汉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创造性能力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或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把握好“度”,起好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和氛围,不要过分干预学生、制约学生、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思考、自由掌握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求教师处处用一些微小细节进行教育,进行训练。比如,学生在遇到不懂的字句时,就先肯定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之后告诉他要查字典,自行解决。(五)、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
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索和大胆创新,并对其独立思索和独立创造后的结果及时给予肯定或赞扬,以保持其学习和独立创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有时做得不对,但也不能当面说你不行或其他类似的言语,而是先要从其某一个方面对其进行肯定,然后再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和典型的其他事例指出其错误处,使其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伤其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比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的汉语基础差,表述中、写作时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这时老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老师的鼓励和赞扬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上课时对少言寡语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特别是对于学习差的学生,要特别给予关怀和帮助,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愉快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没有压抑感的课堂即轻松又愉快。学生的反应也会愈来愈强烈。
总之,笔者认为,在藏族地区学习汉语文时,教学指导思想要明确,就能取得一定成效。只要教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善于创造语言环境,善于创造学习氛围,善于进行引导和有效培养,对学生独立学习后的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好知识就一定能使学生学习好汉语文,也一定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