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作者】 汪 源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儿童初步感知事物的重要阶段,儿童的行为规范教育,应当从他有意识生活的那天就开始。世界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小学阶段行为规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阐述了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笔者如何结合自身的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谈了自己的经验做法,以供同仁探讨。【关键词】 有效,行为规范,德育,形成
【正文】
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证明,人的初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学到的。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 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最亲密的伙伴和引导者,不仅要敏锐的捕捉到他们的喜好,还必须针对这一特征,开展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在工作中事半功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构建学校德育网络,发挥学校德育为先的主体作用
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问题,更是涉及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问题,要积极实行并落实开展“亲情1+6”的要求,在普遍以以孩子作为家庭主要向心力和引导力的大环境中,用一个孩子的力量带动六位家长,同步推进德育教育。要把学守则、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由学校领导、值周教师、值周中队干部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树立“全员参与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理念,全校教师轮流担任,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及时给予检查、矫正;改变“只顾本年级,不顾别的年级;只管所教学生,不管其他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的校园氛围。
二、构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言行,发挥育人功能
制定各种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既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完善值周值日制度
值周人员由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包括学生上、放学路队情况、眼保健操情况等等。实行每日一通报的形式,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老师,由班主任老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值周人员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结合小学生守则,从细微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创新“流动红旗”的评比制度
长期以来,各个学校一直坚持使用“流动红旗”的评比制度,以笔者为例,从小学阶段一直到初中,学校每周会向每个年级中表现最优的一个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所谓“流动红旗”,不过就是在商店购买的三角形锦旗上印有“流动红旗”四个字,笔者记得上小学时,初次代表班级去领红旗的情景,内心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可时间久了,这种感觉则变得越来越淡,甚至演变成了惯例。在儿童阶段,对任何事物的专注性都不强,对这种长久不变的激励形式也是一样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结合儿童这个时期的特性,将普通的“流动红旗”改成了孩子们喜欢的色彩艳丽的卡通图样和款式,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如:2016年,我校尝试将“流动红旗”改名为“本周之星”,将图样设计成为卡通猴子,寓意猴年每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班级,也寓意着从猴年开始,我校将实行这种带有童趣的激励形式。2017年,西宁市的创城工作进入攻坚时期,我校便将“本周之星”改成“文明班级”,以学生的文明礼仪作为评比的重点,结合我校书法、阅读的特色办学,在设计“文明班级”的奖牌时还融入了书法中篆体的元素。不断更新的奖牌,让学生对新一期的评比充满了期待,也促进了评比制度的落实,推进了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
三、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以班级促学校加强行为规范
学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最了解学生动向的就是各个班主任老师,教学是一门学问,而班主任管理却是门艺术。关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评比活动,班主任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想方设法的将《规范》中的道德准则贯穿到同学们每日的生活、学习当中,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从小学会做人的准则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团结好班主任的力量,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树立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扎实源头。
对于低年级的老师来说,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课堂秩序的问题,想要让学生有良好的秩序,除了课堂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抓的好不好。笔者教过的一个低年级班级里,班主任对于课堂常规管理的非常好,常常让人感叹他们班级学生的配合。出于好奇,笔者向班主任询问了是如何做到这样的课堂常规?得到了以下的回答。原来这位老师采用了“班级货币流通”的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某一方面表现的好,就会获得由班主任亲子设计好的“班级货币”一枚,当然,这个货币只限于班级内流通,并且标明了不同的面额。比如:作业中字迹清晰、工整,可以获得一元的奖励;上课能够积极主动发言并且遵守课堂秩序,可以获得一元的奖励,一周内按时跑早操,不用任何借口请假,也可以获得一元的奖励……相反,不好的行为则会被扣除相应的“班级货币”,比如: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上课时随意在教室内走动等等;而班主任老师这里,则有一个班级银行的存折,标注了每个学生的“存款金额”,等孩子们想要兑换钱币时,做好相应的登记。当有了一定数量的钱币,学生们便要开始行使相应的权利了,五十元可以兑换一次和老师的合影,也可以获得一次不写家庭作业的权利;三百元可以与教师共进一次午餐。说实话,笔者深深的为这位班主任的智慧感动惊叹,一个小小的创意,就可以有别于繁冗的说教,让整个班级的孩子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来,这位老师将自己的创意分享给了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很快,这个年级的学生就在学校脱颖而出。
四、加强榜样力量,用身边事迹辐射带动
(一)充分利用美德少年、优秀学生的事迹宣传
笔者曾经在一次培训时,听过一位优秀校长对学校管理的介绍,这位校长认为:不论是孩子还是老师,都有向上的一方面,也都喜欢别人对他的肯定和鼓励。他向我们介绍了在他们学校屡试不爽的一个妙招,只要学校的孩子做了一件很不得了的好事,这个学生将会受到一次特殊的表扬,这个表扬,就是要让学校的鼓号队将孩子送回家,并在居住的院子里奏乐,再由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将表扬信交给这个孩子的父母。试想一下,若是你的孩子受到了这种颇有气势的表扬形式,作为父母,你们会怎么想?虽然大部分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达到这种形式的鼓励,但是这个事例所渗透的内涵,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感悟。
“美德少年”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被广泛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将“美德少年”的事迹进行宣传,在开学典礼时对全校的美德少年进行了表彰。而每位美德少年所拿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张奖状或是一份小礼品,而是由德育处、大队部共同设计制作的印有自己照片和事迹的《美德少年》图册,这本书里,收集了各类美德少年的基本资料和优秀事迹。这种表彰形式,不仅是对这些美德少年的鼓励,同时也成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不仅如此,学校还专门设计了美德少年宣传海报墙,让每位美德少年的家长深深的为自己的孩子自豪,也让每位学生都羡慕不已。这种“向上”力量的引导,促使很多学生加强了行为规范的约束,也让学校形成了人人努力争当向上向善好少年的氛围。
(二)加强教师管理,做好“一面镜子”
此外,校园中每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是榜样力量的辐射,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是一面镜子。笔者在校园中观察到:当老师从垃圾身边经过毫无反应时,他身边的学生也一定是漠视的,即使下次这个学生受到再三劝说,他也一定会拿眼睛看到的事例来反驳。
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长篇大论的说教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这是就需要教师亲身示范,用行动来告诉他们怎样做是有益的。因此,加强教师的管理也是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必要手段。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大力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制定符合儿童特点的规章制度,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水能.小学生行为规范道德规范问题的研究[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1251;
[2]高静.用“小红旗”促进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大观周刊[J].第50期.287;
[3]梁铭.谈班主任与班级德育.百家杂谈[J].第13期.2012年;
[4]杨亨东.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文科爱好者[J];
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证明,人的初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学到的。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 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最亲密的伙伴和引导者,不仅要敏锐的捕捉到他们的喜好,还必须针对这一特征,开展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在工作中事半功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构建学校德育网络,发挥学校德育为先的主体作用
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仅是提高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问题,更是涉及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问题,要积极实行并落实开展“亲情1+6”的要求,在普遍以以孩子作为家庭主要向心力和引导力的大环境中,用一个孩子的力量带动六位家长,同步推进德育教育。要把学守则、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由学校领导、值周教师、值周中队干部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树立“全员参与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理念,全校教师轮流担任,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及时给予检查、矫正;改变“只顾本年级,不顾别的年级;只管所教学生,不管其他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的校园氛围。
二、构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言行,发挥育人功能
制定各种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既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完善值周值日制度
值周人员由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包括学生上、放学路队情况、眼保健操情况等等。实行每日一通报的形式,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老师,由班主任老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值周人员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值周值日制度”的实施,结合小学生守则,从细微处抓起,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创新“流动红旗”的评比制度
长期以来,各个学校一直坚持使用“流动红旗”的评比制度,以笔者为例,从小学阶段一直到初中,学校每周会向每个年级中表现最优的一个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所谓“流动红旗”,不过就是在商店购买的三角形锦旗上印有“流动红旗”四个字,笔者记得上小学时,初次代表班级去领红旗的情景,内心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可时间久了,这种感觉则变得越来越淡,甚至演变成了惯例。在儿童阶段,对任何事物的专注性都不强,对这种长久不变的激励形式也是一样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结合儿童这个时期的特性,将普通的“流动红旗”改成了孩子们喜欢的色彩艳丽的卡通图样和款式,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如:2016年,我校尝试将“流动红旗”改名为“本周之星”,将图样设计成为卡通猴子,寓意猴年每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班级,也寓意着从猴年开始,我校将实行这种带有童趣的激励形式。2017年,西宁市的创城工作进入攻坚时期,我校便将“本周之星”改成“文明班级”,以学生的文明礼仪作为评比的重点,结合我校书法、阅读的特色办学,在设计“文明班级”的奖牌时还融入了书法中篆体的元素。不断更新的奖牌,让学生对新一期的评比充满了期待,也促进了评比制度的落实,推进了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
三、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以班级促学校加强行为规范
学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最了解学生动向的就是各个班主任老师,教学是一门学问,而班主任管理却是门艺术。关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评比活动,班主任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想方设法的将《规范》中的道德准则贯穿到同学们每日的生活、学习当中,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从小学会做人的准则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团结好班主任的力量,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树立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扎实源头。
对于低年级的老师来说,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课堂秩序的问题,想要让学生有良好的秩序,除了课堂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抓的好不好。笔者教过的一个低年级班级里,班主任对于课堂常规管理的非常好,常常让人感叹他们班级学生的配合。出于好奇,笔者向班主任询问了是如何做到这样的课堂常规?得到了以下的回答。原来这位老师采用了“班级货币流通”的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某一方面表现的好,就会获得由班主任亲子设计好的“班级货币”一枚,当然,这个货币只限于班级内流通,并且标明了不同的面额。比如:作业中字迹清晰、工整,可以获得一元的奖励;上课能够积极主动发言并且遵守课堂秩序,可以获得一元的奖励,一周内按时跑早操,不用任何借口请假,也可以获得一元的奖励……相反,不好的行为则会被扣除相应的“班级货币”,比如: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上课时随意在教室内走动等等;而班主任老师这里,则有一个班级银行的存折,标注了每个学生的“存款金额”,等孩子们想要兑换钱币时,做好相应的登记。当有了一定数量的钱币,学生们便要开始行使相应的权利了,五十元可以兑换一次和老师的合影,也可以获得一次不写家庭作业的权利;三百元可以与教师共进一次午餐。说实话,笔者深深的为这位班主任的智慧感动惊叹,一个小小的创意,就可以有别于繁冗的说教,让整个班级的孩子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来,这位老师将自己的创意分享给了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很快,这个年级的学生就在学校脱颖而出。
四、加强榜样力量,用身边事迹辐射带动
(一)充分利用美德少年、优秀学生的事迹宣传
笔者曾经在一次培训时,听过一位优秀校长对学校管理的介绍,这位校长认为:不论是孩子还是老师,都有向上的一方面,也都喜欢别人对他的肯定和鼓励。他向我们介绍了在他们学校屡试不爽的一个妙招,只要学校的孩子做了一件很不得了的好事,这个学生将会受到一次特殊的表扬,这个表扬,就是要让学校的鼓号队将孩子送回家,并在居住的院子里奏乐,再由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将表扬信交给这个孩子的父母。试想一下,若是你的孩子受到了这种颇有气势的表扬形式,作为父母,你们会怎么想?虽然大部分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达到这种形式的鼓励,但是这个事例所渗透的内涵,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感悟。
“美德少年”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被广泛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将“美德少年”的事迹进行宣传,在开学典礼时对全校的美德少年进行了表彰。而每位美德少年所拿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张奖状或是一份小礼品,而是由德育处、大队部共同设计制作的印有自己照片和事迹的《美德少年》图册,这本书里,收集了各类美德少年的基本资料和优秀事迹。这种表彰形式,不仅是对这些美德少年的鼓励,同时也成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不仅如此,学校还专门设计了美德少年宣传海报墙,让每位美德少年的家长深深的为自己的孩子自豪,也让每位学生都羡慕不已。这种“向上”力量的引导,促使很多学生加强了行为规范的约束,也让学校形成了人人努力争当向上向善好少年的氛围。
(二)加强教师管理,做好“一面镜子”
此外,校园中每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是榜样力量的辐射,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是一面镜子。笔者在校园中观察到:当老师从垃圾身边经过毫无反应时,他身边的学生也一定是漠视的,即使下次这个学生受到再三劝说,他也一定会拿眼睛看到的事例来反驳。
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长篇大论的说教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这是就需要教师亲身示范,用行动来告诉他们怎样做是有益的。因此,加强教师的管理也是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必要手段。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大力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制定符合儿童特点的规章制度,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水能.小学生行为规范道德规范问题的研究[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1251;
[2]高静.用“小红旗”促进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大观周刊[J].第50期.287;
[3]梁铭.谈班主任与班级德育.百家杂谈[J].第13期.2012年;
[4]杨亨东.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文科爱好者[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