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与示范摭谈

【作者】 马传平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作者有关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就体育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如何运用讲解与示范进行了初步的论述。为今后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讲解;示范;运用
【正文】
  任何体育技术的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必须通过“信息”的传导才能进行。 
  一、讲解与示范对学生心理效应 
  (一)生理因素。从运动生理方面来看,学习和掌握一个技术动作过程是运动条件反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示范、讲解和练习过程中的语言强化等)和无条件刺激物(做动作过程中的肌肉感觉)多次结合的结果。因为小学生第二信号系统发育不完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能力差的缘故,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做到准确无误,讲解必须简练、清晰。
  正确的示范和精练的讲解可使学生脑皮层神经中枢产生强烈兴奋,在兴奋扩散的基础上,两者建立暂时性的联系,继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正确的要领不断强化练习,从而参与动作的肌肉就会在学习动作的过程按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收缩拉长。接着肌肉的肌腱本体感受器官将肌肉的兴奋或抑制的冲动传入大脑皮层,引起运动中枢兴奋,并与听觉、视觉建立暂时性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
  (二)心理因素。我们经常听到学生的议论,喜欢上某一教师的课而不喜欢上另一教师的课,这与教师的授课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精练的讲解和准确的示范,从而引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提高上课质量。 
  为此,本文根据讲解和示范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影响,结合作者在小学体育教学的体会,总结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讲解、示范并加以实施。
  二、形成体育技能各阶段的讲解与示范 
  (一)泛化阶段有用技能的讲解示范
  泛化阶段,也就是学习体育的开始,学生生理特点是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此时学生做动作紧张,不协调、僵化,还会出现多余的动作。这时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语言表达掌握技术的要领,同时要做好体育动作示范,给学生规范一个正确的印象。与此同时,讲解要和示范有机结合,这样可抓住主要矛盾,把关键的地方讲清楚,并尽量与以往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体育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分化阶段体育技能的讲解与示范
  此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在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化日趋完善和精确,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上要进一步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体会和进一步掌握体育的细节,在此阶段运用讲解示范主要是为更好地揭示体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对比,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办法。 
  三、讲解与示范的教法技巧 
  (一)讲解的教法技巧
  1、讲解的形象技巧。讲解形象技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手势等各种变化,在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时形象演示。它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良好的形象演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情绪,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疑惑。为了充分发挥教师讲解的形象演示感染作用,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对自己的仪表、语言等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构思;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要有一定的了解。做到一开始讲解,就给学生展示出高雅、干练的形象,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讲解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功能,同时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判断和组织精密、完整的语言程序,使讲解具有思辨性、逻辑性,富有说服力。 
  (二)示范中教与玩相结合 
  鉴于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体育示范也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从示范的整体过程看,它应包括教师的示范形体效应,示范方法运用、示范速度选择和示范方位确定等几个方面:、
  1.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表明小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对健康带来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小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2.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玩”,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地“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永奇.对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思考[J]. 新课程(中). 2011(03)?、
  [2]王忠群.“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小学版). 2009(05)、
  [3]滕宏宝.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方法[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5)
  [4]韩旭升.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04)、
  [5]阳学辉.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10)
  [6]毛振明,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J]. 体育教学. 2000(05)
  [7]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01)?
  [8]王顺堂,郑云光,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功能[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