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家长在家怎样辅导孩子学习语文
【作者】 孙巧红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小学
【正文】 今年我担任四(1)班的班主任语文课的教学,刚好我的孩子目前也读四年级了,但是语文一直学的不太好,我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教师,如何在家辅导孩子学好语文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努力!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越来越好。成绩不求全班第一但是也不能太差对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来犹如笔下生神一样,优美的文字就会如涓涓流水涌出笔尖。古人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对阅读的概括与总结。读好书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趣。
阅读是孩子永久的财富,家长要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家中藏有书,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其次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分享书中的内容,和孩子一起探讨,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能力,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尽快的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需要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共同配合与努力。那么,在家庭里怎样指导孩子阅读呢?
(一)家长要了解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指孩子看懂书报的能力。对不同的年级段,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比较浅显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书报。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读懂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读懂文字的能力。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二、是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句子、篇章的能力。要求孩子不仅要了解文章中字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能划分段落层次,并会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
四、是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词义,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自己来解决。
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边读书,边思考,边勾划。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受益终生,坏的习惯可能贻害终生。所以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指导孩子阅读课文的方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孩子掌握了方法,好比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可以终身受用。因此,家长要重视在阅读中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孩子拿到一篇文章,往往觉得无从下手,粗略地看一遍就认为读完了,这样读书是没有效果的,不能尽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指导孩子阅读一篇课文呢?第一步让孩子认读课文,通读两三遍,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家长要督促孩子通过查字典来自己解决。第二步要让孩子细读课文。通过孩子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试着分段、概括段意。第三步让孩子精读课文。能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确定重点段,重点理解词语和句子,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步让孩子能回答书后练习题的问题,写出预习笔记,并对文章有自己的评价。阅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和其他人。
通过上面的过程,就会使孩子懂得读一篇文章,不但要读通语句,而且还要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中培养孩子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培养孩子多读善思,勤于动笔的习惯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多读善思,勤于动笔的读书好习惯。文章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学贵有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孩子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能有所创见。家长对这一点要热情鼓励。例如,孩子在学《一个降落伞》这篇课文后问,周总理为什么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别人呢?这个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周总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积极的思考,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经常引导孩子这样阅读,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能力.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为此提前给家长和学生布置了三项预习任务; 1.读一读。家长检查孩子对本课词语以及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重点检查孩子对“叉、仇、誓”这些翘舌音掌握情况。能读准“规矩、捕捞、誓言、撒网、塞满”等词语。2.记一记。 本课的四字词语较多,如“笑逐颜开、飘飘荡荡、自言自语、披头散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恩将仇报、非死不可、摇身一变、下流无耻”等要让孩子学会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3.讲一讲。家长可以让孩子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倾听,还可以提问,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许多事实证明,凡在学习上有成就的学生和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父母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一般来说,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习、预习习惯。即先复习后作业,先预习后听课;二是做作业习惯。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三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习惯。课堂教学师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维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选择;四是不懂就问的习惯。不懂装懂,永远不懂,满足于一知半解,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有不懂得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直到搞懂为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来犹如笔下生神一样,优美的文字就会如涓涓流水涌出笔尖。古人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对阅读的概括与总结。读好书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趣。
阅读是孩子永久的财富,家长要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家中藏有书,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其次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分享书中的内容,和孩子一起探讨,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能力,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尽快的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需要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共同配合与努力。那么,在家庭里怎样指导孩子阅读呢?
(一)家长要了解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指孩子看懂书报的能力。对不同的年级段,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比较浅显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书报。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读懂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读懂文字的能力。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二、是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句子、篇章的能力。要求孩子不仅要了解文章中字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能划分段落层次,并会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
四、是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词义,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自己来解决。
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边读书,边思考,边勾划。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受益终生,坏的习惯可能贻害终生。所以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指导孩子阅读课文的方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孩子掌握了方法,好比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可以终身受用。因此,家长要重视在阅读中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孩子拿到一篇文章,往往觉得无从下手,粗略地看一遍就认为读完了,这样读书是没有效果的,不能尽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指导孩子阅读一篇课文呢?第一步让孩子认读课文,通读两三遍,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家长要督促孩子通过查字典来自己解决。第二步要让孩子细读课文。通过孩子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试着分段、概括段意。第三步让孩子精读课文。能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确定重点段,重点理解词语和句子,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步让孩子能回答书后练习题的问题,写出预习笔记,并对文章有自己的评价。阅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和其他人。
通过上面的过程,就会使孩子懂得读一篇文章,不但要读通语句,而且还要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中培养孩子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培养孩子多读善思,勤于动笔的习惯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多读善思,勤于动笔的读书好习惯。文章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学贵有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孩子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能有所创见。家长对这一点要热情鼓励。例如,孩子在学《一个降落伞》这篇课文后问,周总理为什么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别人呢?这个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周总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积极的思考,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经常引导孩子这样阅读,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能力.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为此提前给家长和学生布置了三项预习任务; 1.读一读。家长检查孩子对本课词语以及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重点检查孩子对“叉、仇、誓”这些翘舌音掌握情况。能读准“规矩、捕捞、誓言、撒网、塞满”等词语。2.记一记。 本课的四字词语较多,如“笑逐颜开、飘飘荡荡、自言自语、披头散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恩将仇报、非死不可、摇身一变、下流无耻”等要让孩子学会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3.讲一讲。家长可以让孩子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在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倾听,还可以提问,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许多事实证明,凡在学习上有成就的学生和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父母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一般来说,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习、预习习惯。即先复习后作业,先预习后听课;二是做作业习惯。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三是认真听课、积极思维习惯。课堂教学师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维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选择;四是不懂就问的习惯。不懂装懂,永远不懂,满足于一知半解,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有不懂得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直到搞懂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