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情感在歌唱中的准确表达之(一)
【作者】 董韵涵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5级音乐教育
【摘要】感情是歌声的灵魂,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开篇从歌唱时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开始谈起,尔后申说了语言与表“情”的关系,接着对如何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出解读,最后以分析歌曲开头、高潮与结尾时情感的处理终篇。学海茫茫,一蠡之测。【关键词】情感表达;声乐艺术;语调;创作意图;体验
【正文】
歌唱是一门非凡的艺术,无数人冀望自己歌喉一啭犹如天籁,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声传河山,感人肺腑;又希望自己登台献唱一枝独秀,震撼人心,轻松夺冠;可是,要想掌握歌唱技巧征服听众,要在感情的表达方面多加训练。下面逐做解读。
一、歌唱时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声情并茂是歌唱重要的美学原则。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唱需要重视情感体验,须以情感人,以此拨动听者的心弦带来和谐的共鸣。白居易又说,古人唱歌多唱情,今人唱歌只唱声,指出了歌唱者的弱点。歌曲要唱得感人,演唱者必须进入角色,融真情于其中,用全副身心来演绎这首歌曲。生活和艺术是有差别的,如何将生活中的感情升华为艺术,提升为舞台上演唱的激情,这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实践与艺术加工。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熟练地驾驭声乐技巧,让一首歌曲在自己的嘴里变幻莫测,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唱出惹人喜爱、扣人心弦的天籁之音。
(一)歌唱中的“情”为何物
喜怒哀乐皆谓之情。感受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将灵魂与歌曲水乳交融,尽心领悟歌曲的内涵,为之投入全副身心,不要为歌唱而歌唱,不是为表演而歌唱,犹如讲述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这样的演唱,必然臻于妙处、意味深长,咏叹悠永,直击人心。
(二)无情感表达的歌唱空洞乏味
歌唱的目的,即在于娴熟的运用发声技巧,将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而制造出令人折服的歌唱艺术,把听众深深地感染。有感情的歌唱,能达到“一声哀叹,六月凄凉”;可以“一曲终了,意犹未尽”;能够“歌者忘情,听着泪奔”;反之,不了解生活,缺乏高超的艺术造诣,做不到通过顶级的唱功、感人的表情来拨动听众的心弦,成为失败的演唱。白居易曾写诗叹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只唱声。”
(三)歌唱者常见的缺憾
有的歌唱者临场生怯,内心慌乱,表演时呆若木鸡,仅仅是随着音乐机械唱词,不知道情谊表达之为何物,有的歌唱者纯粹是卖弄声音技巧,貌似投入,自觉高超,实则缺乏激情,难以和听众产生共鸣。至于在台上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挤眉弄眼声嘶力竭,甚至狂乱扭捏,令人难以接受。
(四)形体动作须与歌声桴鼓相应
听觉视觉二者合一,更能够引发共鸣;《乐府传声》[①]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在此被一语道破,演唱中,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歌曲节奏,可以说大同小异,且能够模仿;而千人千面,千人千情,加之口气各殊,演唱之时,以情带声,悲喜不同,邪正各异,强弱朗然,自能令听者闻之动情,深入其中,反复咀嚼味之无穷
(五)增强感情的方法
大凡练歌,先须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意图,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歌曲的高潮段落,其最为充沛的感情即在此“宣泄”,然后再决定用哪种情绪、气势、音色以及速度等等。也就是说,情是最为主要的,也只有设计好了感情的表达,一首歌曲才会层次分明、起伏跌宕,转折动听,激动人心。《列子·汤问》里记载:“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这就是唱出感情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与表“情”的关系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时候看古人写的文章,真可以叫做行行辛酸,句句有泪,字字含情,如如诉,令人不忍卒读,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②],写尽了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成为传世的名篇。歌唱艺术亦复如是,要求每一个字都要以字传情,唱得清清楚楚,清亮感人,唱歌要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首歌曲都当做经典之作来演唱,这就要在平日里勤下苦功。
(二)根据语调掌握字的强弱变化
平常说话,我们说话的声音有高低的变化,有强弱的转变,也有快慢的转折,这称之为语调。比如说“我看书”这三个字,最关键的字是我,它的重音也放在这个字上,它强调的是看书的人是我而不是别人;但是如果“我看书”,这三个字的重点就再看,而不是做别的事情;如果是“我看书”,那么重点放到书上面,说明是我在看书,而不是再看别的诸如电影电视剧之类的什么。强调的字不一样,重点放到的位置不一样,每一个字的语气不一样,那么我们表达的意思就大相径庭。在歌唱的过程当中,这个规律要心知肚明,咬字吐字必须心领神会,才能够熟能生巧。
(三)歌唱中语调的掌握
不同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形成语调的抑扬顿挫,有的字需要用感情的歌唱,只有突出他们的重音;有的字不需要过于突出,只让它们起到烘托作用;一个个字的发音,松紧、快慢、早晚、高低等等,都影响着感情的表达,这些都需要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字含在嘴里,或者停顿、或者一带而过,都需要细心地揣摩,有的字要唱出棱角,显示出其刚强;有的字要唱出圆润,显示出其柔美,需要把每一个字都细心地体会,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歌唱的情感。
1.如果思想感情比较强烈,表现的情绪比较激动,那么咬字要紧,吐字须有力,要让字在口咽腔里有结实、饱满的感觉,一般来说咬字吐字的过程很快,有落地有声的效果;“刚”主“柔”宾,刚柔相济。比如说阿黛尔第二张录音室专辑《21》的首支主打单曲《rolling in the deep》,该歌曲的音域跨度从B??3到D5,韵律感极其强烈,韵律感来自歌词和背景音乐两处。阿黛尔在演唱中充满了愤怒、复仇、心碎、自我反省等一系列的情绪,让人清晰的感受到阿黛尔对于爱情破灭的挣扎和心碎,她的感情外露外遗[③]。
2.如果我们演唱欢快的歌曲,字在口咽腔里表现的动作相对是快速而轻微的,位置在口腔前面,咬字吐字的过程瞬间就能够完成,口咽腔的运动量和表现都不大,声音在口咽腔的着力点略为靠前,色调明亮轻盈。
3.有些歌曲表现的是平稳的感情,抒情的韵味浓厚,这就需要放慢歌唱速度来表现其中的感情,在发音方法方面,比较多的是使用口腔后部发音。有代表性的歌曲是《摇篮曲》。
4.每首歌都有不同的风格,风格不同,咬字吐字的手段也迥异。掌握风格的变化,尔后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处理。要在演唱中不断地增强表现力,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进行咬字吐字。只有音乐与语言水乳交融,才能够升华音乐形象,它的基础就是熟悉音乐,了然于胸,之后讲究发音“字正腔圆”。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在声乐训练课中都十分重视歌词的吐字问题。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干脆、动听的声音以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的传达给观众。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者中无字,字中有声”,通俗地说,“要把字顺顺溜溜儿不是疙瘩瘩”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要吐字清晰,不以字害声,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就是字中有声。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的宝贵经验,字字千金,只有认真学习,千锤百炼,才可能做到字正腔圆、悦耳动人、绕梁三日。
参考文献:
[1]《乐府传声》[M]徐大椿·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9.10
[2]《古文观止汇评详注》[M]韩欣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09
[3]《阿黛尔的演唱艺术》[M]徐珍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03
歌唱是一门非凡的艺术,无数人冀望自己歌喉一啭犹如天籁,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声传河山,感人肺腑;又希望自己登台献唱一枝独秀,震撼人心,轻松夺冠;可是,要想掌握歌唱技巧征服听众,要在感情的表达方面多加训练。下面逐做解读。
一、歌唱时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声情并茂是歌唱重要的美学原则。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唱需要重视情感体验,须以情感人,以此拨动听者的心弦带来和谐的共鸣。白居易又说,古人唱歌多唱情,今人唱歌只唱声,指出了歌唱者的弱点。歌曲要唱得感人,演唱者必须进入角色,融真情于其中,用全副身心来演绎这首歌曲。生活和艺术是有差别的,如何将生活中的感情升华为艺术,提升为舞台上演唱的激情,这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实践与艺术加工。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熟练地驾驭声乐技巧,让一首歌曲在自己的嘴里变幻莫测,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唱出惹人喜爱、扣人心弦的天籁之音。
(一)歌唱中的“情”为何物
喜怒哀乐皆谓之情。感受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将灵魂与歌曲水乳交融,尽心领悟歌曲的内涵,为之投入全副身心,不要为歌唱而歌唱,不是为表演而歌唱,犹如讲述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这样的演唱,必然臻于妙处、意味深长,咏叹悠永,直击人心。
(二)无情感表达的歌唱空洞乏味
歌唱的目的,即在于娴熟的运用发声技巧,将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而制造出令人折服的歌唱艺术,把听众深深地感染。有感情的歌唱,能达到“一声哀叹,六月凄凉”;可以“一曲终了,意犹未尽”;能够“歌者忘情,听着泪奔”;反之,不了解生活,缺乏高超的艺术造诣,做不到通过顶级的唱功、感人的表情来拨动听众的心弦,成为失败的演唱。白居易曾写诗叹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只唱声。”
(三)歌唱者常见的缺憾
有的歌唱者临场生怯,内心慌乱,表演时呆若木鸡,仅仅是随着音乐机械唱词,不知道情谊表达之为何物,有的歌唱者纯粹是卖弄声音技巧,貌似投入,自觉高超,实则缺乏激情,难以和听众产生共鸣。至于在台上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挤眉弄眼声嘶力竭,甚至狂乱扭捏,令人难以接受。
(四)形体动作须与歌声桴鼓相应
听觉视觉二者合一,更能够引发共鸣;《乐府传声》[①]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在此被一语道破,演唱中,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歌曲节奏,可以说大同小异,且能够模仿;而千人千面,千人千情,加之口气各殊,演唱之时,以情带声,悲喜不同,邪正各异,强弱朗然,自能令听者闻之动情,深入其中,反复咀嚼味之无穷
(五)增强感情的方法
大凡练歌,先须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意图,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歌曲的高潮段落,其最为充沛的感情即在此“宣泄”,然后再决定用哪种情绪、气势、音色以及速度等等。也就是说,情是最为主要的,也只有设计好了感情的表达,一首歌曲才会层次分明、起伏跌宕,转折动听,激动人心。《列子·汤问》里记载:“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这就是唱出感情的艺术魅力。
二、语言与表“情”的关系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时候看古人写的文章,真可以叫做行行辛酸,句句有泪,字字含情,如如诉,令人不忍卒读,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②],写尽了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成为传世的名篇。歌唱艺术亦复如是,要求每一个字都要以字传情,唱得清清楚楚,清亮感人,唱歌要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首歌曲都当做经典之作来演唱,这就要在平日里勤下苦功。
(二)根据语调掌握字的强弱变化
平常说话,我们说话的声音有高低的变化,有强弱的转变,也有快慢的转折,这称之为语调。比如说“我看书”这三个字,最关键的字是我,它的重音也放在这个字上,它强调的是看书的人是我而不是别人;但是如果“我看书”,这三个字的重点就再看,而不是做别的事情;如果是“我看书”,那么重点放到书上面,说明是我在看书,而不是再看别的诸如电影电视剧之类的什么。强调的字不一样,重点放到的位置不一样,每一个字的语气不一样,那么我们表达的意思就大相径庭。在歌唱的过程当中,这个规律要心知肚明,咬字吐字必须心领神会,才能够熟能生巧。
(三)歌唱中语调的掌握
不同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形成语调的抑扬顿挫,有的字需要用感情的歌唱,只有突出他们的重音;有的字不需要过于突出,只让它们起到烘托作用;一个个字的发音,松紧、快慢、早晚、高低等等,都影响着感情的表达,这些都需要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字含在嘴里,或者停顿、或者一带而过,都需要细心地揣摩,有的字要唱出棱角,显示出其刚强;有的字要唱出圆润,显示出其柔美,需要把每一个字都细心地体会,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歌唱的情感。
1.如果思想感情比较强烈,表现的情绪比较激动,那么咬字要紧,吐字须有力,要让字在口咽腔里有结实、饱满的感觉,一般来说咬字吐字的过程很快,有落地有声的效果;“刚”主“柔”宾,刚柔相济。比如说阿黛尔第二张录音室专辑《21》的首支主打单曲《rolling in the deep》,该歌曲的音域跨度从B??3到D5,韵律感极其强烈,韵律感来自歌词和背景音乐两处。阿黛尔在演唱中充满了愤怒、复仇、心碎、自我反省等一系列的情绪,让人清晰的感受到阿黛尔对于爱情破灭的挣扎和心碎,她的感情外露外遗[③]。
2.如果我们演唱欢快的歌曲,字在口咽腔里表现的动作相对是快速而轻微的,位置在口腔前面,咬字吐字的过程瞬间就能够完成,口咽腔的运动量和表现都不大,声音在口咽腔的着力点略为靠前,色调明亮轻盈。
3.有些歌曲表现的是平稳的感情,抒情的韵味浓厚,这就需要放慢歌唱速度来表现其中的感情,在发音方法方面,比较多的是使用口腔后部发音。有代表性的歌曲是《摇篮曲》。
4.每首歌都有不同的风格,风格不同,咬字吐字的手段也迥异。掌握风格的变化,尔后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处理。要在演唱中不断地增强表现力,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进行咬字吐字。只有音乐与语言水乳交融,才能够升华音乐形象,它的基础就是熟悉音乐,了然于胸,之后讲究发音“字正腔圆”。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在声乐训练课中都十分重视歌词的吐字问题。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干脆、动听的声音以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的传达给观众。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者中无字,字中有声”,通俗地说,“要把字顺顺溜溜儿不是疙瘩瘩”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要吐字清晰,不以字害声,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就是字中有声。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的宝贵经验,字字千金,只有认真学习,千锤百炼,才可能做到字正腔圆、悦耳动人、绕梁三日。
参考文献:
[1]《乐府传声》[M]徐大椿·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9.10
[2]《古文观止汇评详注》[M]韩欣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09
[3]《阿黛尔的演唱艺术》[M]徐珍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