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的几点做法

【作者】 刘秋美

【机构】 四川省盐源县下海乡清水村小学



【正文】  大量的阅读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很重要,但真正的让学生有效的进行大量阅读却很不容易。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是145万字。如此大的阅读量,如果只是让学生没有目的的范范读书,学生很难有兴趣主动地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那么如何利用课内阅读教学有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得出拓展阅读的几点做法,仅供参考。
  在“大语文”形式下,我们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了一些思考,其实在在整个小学阶段中,仅仅靠语文课本中三百来篇的课外阅读来练习阅读是绝对不够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
  1、从课题入手进行拓展阅读
  有的课题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入手,围绕题目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相关知识或写作背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第二天,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学生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
  2、从矛盾点入手进行拓展阅读
  有的课文有很多前后相矛盾的地方,而这些矛盾的地方恰恰是深入探究的地方。教学中,如抓住这些矛盾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而进行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我抓住课文中几个矛盾点:鲁肃是谁的人?诸葛亮明知鲁肃是周瑜的人,为什么把准备草船这样重要而机密的任务交给他?鲁肃在“借箭”中帮了谁?他为什么不帮周瑜?这几个矛盾点,在学生心理形成一个结,他们有强烈的要解开这个节的愿望,而这几个矛盾点仅靠阅读《草船借箭》是无法解决的。于是我趁热打铁,进行拓展:事实上,鲁肃在诸葛亮遇害过程中,不止一次帮诸葛亮渡过难关。要想知道鲁肃为什么要帮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敢于信任鲁肃,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阅读,兴趣就有了,就明白了:鲁肃屡次帮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创始人,帮助诸葛亮是顾全大局,加强团结,共同抗击强敌曹操。再比如“雾中借箭”部分,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借箭?他怎么就算定曹操一定不敢出来?这几个矛盾点在文中找不出答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阅读《三国演义》。在学生产生疑问欲罢不能时,教师把拓展书目出示给学生:欲知个中原委,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回和第七十二回。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也是学生明白: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心的智慧是平时留心观察的结果,同时教给学生用前后联系的方法读名著。
  3、从人物命运入手进行拓展阅读
  人都有关注人物命运的特点,所以善于制作悬念的导演都会在每一集电视剧结尾吊足观众的胃口,吸引人继续看下去。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学生阅读文本、对课文产生兴趣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从而有效的进行拓展阅读。如教学《景阳冈》一课,学生感受到紧张、精彩、神勇、刺激后进行拓展:武松拳脚功夫最是厉害,在醉打蒋门神后,被张员外陷害,手脚带上铁链,脖子上戴枷锁,被两个捕快押到飞云浦。这飞云浦是悬崖上的独木桥,两岸是万丈悬崖。这时,一捕快陈武松不注意,一拉铁链,武松摔倒,站不起来。几个杀手趁机乱砍,在这种情况下,武松命运如何?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打闹飞云浦》。第二天只要学生读了肯定会争着说武松是怎样脱险的。再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后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也达到阅读目的。
  4、从课文作者入手进行拓展阅读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对作者的认识都始于具体课文,比如安徒生,学生是从课文《丑小鸭》开始认识他的,然后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渐渐喜欢上这个作者,再去找更多的他的书读。再如学习了《匆匆》,学生找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春》等,还比如学习了《草原》,学生找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林海》等等。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创作成就,学习作家勤勉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从多学科出发,进行拓展阅读
  其实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从语文课的学习中培养的,其他的学科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比如说体育课,大家想可能体育跟语文相距比较大,怎么会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呢?其实不然,比如说体育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讲一个体育明星的故事(如刘翔),那么学生课下就会寻找阅读相关的内容;地方课程上,老师们可以提前协调。如《中华经典诵读》中,杜甫《望岳》的学习,学生将语文课中学到的和课外阅读中了解的一并交流,对我们语文的古诗词的阅读和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拓展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最是一个长久的学习过程,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坚持,坚持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坚持读学生的语文素才能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扎根课内,拓展课外,大量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