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 罗 芝
【机构】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科蒙乡九年制中心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就从兴趣习惯等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谈几点看法。【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从这种感受性阅读出发,逐步增加理性成分。可见阅读已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目标呢?
一、适应学生心理需求,激发阅读兴趣,培养主动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七年级我就开始着手引导学生的阅读。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和漫画,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最先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我时不时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当诱饵,逐步放长线钓大鱼。平时我经常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达对某位作家的欣赏,并引用书中的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告诉学生,并告诉学生自己读了作者的哪些书。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引用一些经典的言论来解释学生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表达对某些名著的欣赏,并给他们推荐一些时文佳作、名人传记等。所有这些都是想不留痕迹的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时无地,一本书,一期杂志,一张报纸,都是我们阅读的材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新课标中规定初中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即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为此,我和学生们切合自身条件一起制定了阅读的要求和措施: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2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时间,老师开始可以先带学生一起去阅览室,一起看书,并做好笔记,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学生。阅读时间一般安排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
教师还要随时检查。为了确保阅读积累的质量,平时作业量也适当控制。这样既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又没有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负担,符合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初衷。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二、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常用以下几种做法:
1、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它的意蕴。这就得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多读,多思,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一要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名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以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其二要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九年级教材中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结尾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2、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三、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四、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朱喜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巧妙。”不仅要熟读,而且要背诵。熟读、精思、背诵,这就是精读。略读,是指以较快的速度粗略阅读,以获得对读物大体印象或有关信息。略读不是漫不经心,而是快中求知,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粗读、泛读、跳读等。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阅读更多的书籍,开拓视野,增加阅读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知识积累少,阅读量少,阅读能力较低,就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精心指导,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从这种感受性阅读出发,逐步增加理性成分。可见阅读已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目标呢?
一、适应学生心理需求,激发阅读兴趣,培养主动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七年级我就开始着手引导学生的阅读。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和漫画,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最先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我时不时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当诱饵,逐步放长线钓大鱼。平时我经常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达对某位作家的欣赏,并引用书中的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告诉学生,并告诉学生自己读了作者的哪些书。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引用一些经典的言论来解释学生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表达对某些名著的欣赏,并给他们推荐一些时文佳作、名人传记等。所有这些都是想不留痕迹的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时无地,一本书,一期杂志,一张报纸,都是我们阅读的材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新课标中规定初中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即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为此,我和学生们切合自身条件一起制定了阅读的要求和措施: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2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时间,老师开始可以先带学生一起去阅览室,一起看书,并做好笔记,以此来影响和带动学生。阅读时间一般安排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
教师还要随时检查。为了确保阅读积累的质量,平时作业量也适当控制。这样既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又没有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负担,符合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初衷。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二、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常用以下几种做法:
1、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它的意蕴。这就得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多读,多思,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一要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名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以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其二要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九年级教材中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结尾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2、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三、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四、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朱喜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巧妙。”不仅要熟读,而且要背诵。熟读、精思、背诵,这就是精读。略读,是指以较快的速度粗略阅读,以获得对读物大体印象或有关信息。略读不是漫不经心,而是快中求知,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粗读、泛读、跳读等。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阅读更多的书籍,开拓视野,增加阅读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知识积累少,阅读量少,阅读能力较低,就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精心指导,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