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预习与阅读的思考

【作者】 彭文芳

【机构】 贵州省义龙新区顶效镇羊头山小学



【正文】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低段学生的对于新鲜事物的爱好,更有助于他们去接受。因此,要培养低段学生的预习语文的习惯,我们必须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基于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经验来分析,大部分小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是:语文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需要书写大量的生字词,需要日积月累的摘录,需要背诵经典诗文,而且学习语文小要做到规范书写,大要做到处处留心,让学生喜欢也的确是件难事。低段学生天生爱动、爱笑,笔者认为要激发兴趣就要抓住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将低段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例如:在教授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设悬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价值需要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才能让学生关注课本。基于低段学生问题可以这样设计:柳树为什么说是醒了呢?又是什么让她醒的呢?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通过各种方法去求知。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于强调这篇文章的字义、词性、句法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不然整个预习将失去本质意义,低段学生瞬间就会感觉到预习的枯燥无味。同时,教师还可以搭配一些关于柳树的各种故事,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慢慢提出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语文,并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
  二、给予方法,让预习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
  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预习的方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还没能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基本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工作的实效。针对语文课的特点,我们归纳了预习的三项基本任务。
  1、阅读。阅读理解是一项基本能力,有研究表明无论哪一门学科学习能力的欠缺都始于阅读理解力的欠缺。语文课的课程特点和学科定位更决定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地位。在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我们把读书定位为预习工作的第一大目标任务。每一篇课文的预习都应始于读书,终于读书。我们针对学生初始阅读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预习读书八字要求:正确诵读、情感悟读。“正确诵读”要求学生字正腔圆,不添、不漏、不重(读),尽量放声朗读;“情感悟读”则要求学生尽量随文入境,体情察意。两项读书任务对初始预习的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只要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扎实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基本达到的。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
  2、查阅。查阅工具书也是一项基本学习能力,我们把它作为预习的第二项基本任务。初始安排学生查字音,查字义,扫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逐渐的就可安排查阅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同类作品赏读等较高层次的查阅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学生查阅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持之以恒地要求、检查、总结,学生的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就一定能够逐渐养成。
  3、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古训,读书动笔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笔正变得越来越少,不要说预习不动笔,甚至很多学生学习过程全部结束后,课本上仍然是“清清白白”。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老师的深思。在设计预习基本任务时,我们把“批注”作为三项基本任务之一布置给学生。开始,可以和查阅工具书合并进行,把自己查阅到的相关内容在书上进行记录,待有所基础后,再逐渐要求学生理清层次,体会情感,探究写法。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4、理清课文思路。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5、重视课后练习。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及时检查与评价
  例如:预习《咏柳》这一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查,以小组长为领导进行检查,以教师为总教练进行评价,才会出现上面的一幕。一般说来,每堂语文课时,我都留出一定时间,检测预习效果。通过字词听写、连词听写、句群听写,检测学生音字词句段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通过小组汇报,预习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集中难点、亮点(课文精彩之处),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总之,预习是整个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拥有了预习的意识,必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