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读是根本 悟是升华——浅谈课程改革中的语文阅读教

【作者】 张明辉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孟塘镇中心学校



【正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绝不能因强调其中一点而忽视其他。于此,我想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阅读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特点,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实,对于大多数小学生,学前教育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但是,要如何把这种口头表达能力转移到书本,或者说是把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他们所能理解的具体形象,这就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当然,要学生爱好阅读、学会阅读,进而感悟阅读、感悟人生,这就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感悟阅读中的人生道理。
  要做到这些,教师应注意:
  一、尊重主体,激发兴趣,制造阅读期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激发其的阅读兴趣。如:故意把非常生动的故事只讲一部分,让他们先去假想结局,进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读,要读;变“要我阅读”为“我要阅读”。另外,教师还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欲。这样,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就会在阅读动机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期待,唤醒主体意识,自觉自愿地去阅读。
  二、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为提高,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阅读。
  任何改革绝不是要摒弃一切。好的、优秀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予以继承。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虽然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从没有说过要抛弃“接受性学习”。因为学生必须在接受字、词、句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才能领会文章的意思。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根本无法离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他们的再造想象往往停留在自己生活的圈子。对于这种情形,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先接受一些具体形象的客观事物,熟悉相应的环境。否则,“研究性学习”就只能是幻想、空想,无稽之谈。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整体理解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学生已知多少。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生活在幸福的今天,是否能理解小女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无从谈及感悟。可见,“接受性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的前提。当然,“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师不管学生,而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整体理解文章,总体把握教学目标和设计好教学环节,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阅读,帮助他们自主地去完成阅读理解的全部过程。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阅读氛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充分说明了阅读的主体感受是千差万别的。而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根据文字还原的过程,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它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的行为。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并获得亲自参与阅读的积极体验。如教学《四季的脚步》时,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脑海中的四季肯定不一样,农村学生脑海中的四季可能有山,有水,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有花草树木;它们的变化就构成了四季。而城市学生脑海中的四季可能就很难具体化、形象化,往往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是仅仅从影视作品中有所感知。对此,教师就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尊重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予以正确引导,使之在阅读中感受到各自喜爱的春夏秋冬。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要千方百计地创设阅读情境,调动小学生心目中已有的具体形象,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当然,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放手大胆去想象、去创造,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阅读氛围,要让学生平等地享有阅读的权利,平等地享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权利。阅读中,只要学生有细小的、闪光的发现,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激励的评价。在这里,学生的阅读感受没有异端。每一份感受可能都源于他们各自独特的家庭、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心理动机。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他们往往会看到比饥饿和寒冷更可怕的东西——孤独。对他们,教师除了关心和引导外,还必须民主、平等、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评价时,应制定多元互动的参考答案,绝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影响学生的主体感受。要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中拓展思维,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四、联系实际,整体感悟阅读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阅读既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应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情境,进入角色。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去看看白杨的风采,领略草原的神韵。然后假想他们自己就是主角,他们就是文中的“你、我、他”。这样,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共鸣、在现实中升华。一句话,阅读教学,读是根本,悟是升华。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教师可组织学生整体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默读等等,让学生或通过清晰响亮的读来刺激语言直觉;或根据情境,假想我是“他”,我就在当时当地,来刺激学生进行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那么,究竟如何整体感悟阅读的内容和情感呢?
  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再造自己领悟到的具体形象。无论什么样的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底蕴都蕴含在字里行间,读者必须用心去领悟,要穿透语言,领会言语背后的形象。
  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整体观照,兼顾听说读写多项任务;要相机识字、释词,相机渗透写作因素,培养认知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感悟人生道理。如教学《詹天佑》时,要学生先总体把握詹天佑的英雄形象,再来一步一步地感悟英雄的具体品质,进而思考——如果我是詹天佑,我该怎么做?我会怎么做?这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必然产生条分缕析所不能及的顿“悟”。
  五、突出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客观说明了阅读的数量的重要性。而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其阅读总量仅仅几十万字。如不以量保质,仅仅就教材讲教材,再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指导都只能是空谈。多读多写,不仅在今天,在以后,都仍将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它是一种古老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多读,要在课堂内多读是不现实的。要多读,唯有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这才是解决多读与时间冲突的最佳途径。而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教师必须给予有效的指导。即要做到:
  1、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学《草船借箭》前,让学生先在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自己去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如介绍阅读方法,看看名家的读书笔记等等。
  3、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把批注整理成自己的读书笔记。
  4、定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如利用班会、活动课、作文课等时间,让学生进行群体、小组、个人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别人,从别人那里学习好的读书方法。
  当然,课外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原则性。教师在训练和指导时,即要讲量,更要保质。
  六、将人文性和实践性统一于阅读教学之中。
  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转换,本身就是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是生理、认知、情感整体发展的人,是10年20年后要立足于社会的人。教书仅仅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因素特重,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理念。为此,教师要设计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善于利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特定的氛围,设置让学生在阅读中内化的动因。让他们大胆去自我感受、自我调适、自我感悟、自我实践。
  关于阅读教学的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见,语文教学的全部意义在于运用、在于实践。而阅读是实践的一个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也必须以实践性为最终目的。即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领悟别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我们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中,一方面,学生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和体验,要能做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文章中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并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之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血与肉,最终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统一于学生的主体活动之中。
  总之,阅读是由主体(学生)操作、再造作者描述的具体形象的行为。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绝不是条分缕析的分割,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拼凑。它是一种整体认知、理解、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是根本,悟是升华。只有多读多练,通过主体积极的参与和体验,使感悟到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升华,从而才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最终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