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吕忠发

【机构】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初级中学



【正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方面基础如何,将影响学生一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学作文的培养目标及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让教师无法修改。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创造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只注重于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对他们盛赞有加,而对那些作文写得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却常常冷落一旁,就像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长时间得不到赞赏,就会失去信心,表现出消极情绪,视作文为畏途。
  在指导学生写《童年趣事》中,我课前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实物,准备在下节课中“QQ”自己的趣事,实在带不来的,就用彩笔画下来,展示当时的情景。学生顿时乐开了,上课可以“QQ”,还可以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生活用品、食物……学生上作文课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上课那天,我发现学生有的带来了五颜六色的“水果拼盘”,自制的钓鱼杆、弹弓,圆圆的西瓜,精致的小闹钟……还有的用彩笔画出许多图片,有画着插着许多蜡烛的生日蛋糕,旁边围着许多人在拍手唱歌的生日聚会;有画着观看小鸡啄米的情景……我让他们上台“QQ”童年趣事的时候,要尽量把当时有趣的情景讲具体,谁讲得最有趣,最搞笑,谁就最棒。整堂课,学生都很乐于参与,并努力把趣事讲具体,逗人发笑。?学生上作文课的兴趣得到了调动,又具体讲述了自己的趣事,到最后写作文时就不感到困难了。这样,大家感到要写好作文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于是,人人对写作都充满着希望,盼望下一次作文自己也能得到赞扬和欣赏。尤其是对那些平时作文较差的同学触动更大,他们感到原来自己的作文也并非差得一无是处,也有值得人们欣赏的地方。从此,全班同学对作文爆发出一股热情,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作文效果一次胜于一次。
  二、适当点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许多学生由于生活面较窄,所接触的大多是凡人俗事,很少经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又不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于是就感到生活太平淡,没啥可写。面对学生不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美的欠缺,解决的办法是除了叫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外,并且由教师进行引导、点拨。
  如有一学生写了这么一件凡人俗事:家乡有一条小河,河上没有桥,每逢雨天,就会有许多大嫂大婶等候在河边,背小学生过河。每当伏在她们的背上,我总会感到无比的温馨。后来,河上有了桥。一天,妹妹在桥边玩耍时不慎将书包掉进河里,于是我大声呼救,可是许多匆匆过路的人谁也不肯帮一把,于是我大为感叹。第二天,我和妹妹到书店买书,却巧遇一位农村大嫂送来河里拾到的书包。
  对这个并不新奇的故事,作者最初作了这样的挖掘:“我”原以为,随着桥的建成,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冷漠无情了,却没想到眼前这位大嫂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我觉得作者已能较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只是挖掘得还不够深刻。于是我进一步启发作者:这位农村大嫂给我们送来的到底是什么?这深刻的一课的精神底蕴是什么?经点拨,作者顿悟,作了更进一步的挖掘:我原以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原先大嫂大婶们的那份温馨的真情早已随桥下的流水流逝了,却没想到眼前这位大嫂又将这失却的温馨真情送来了。是啊,时代在呼唤真善美,生活需要真善美!在这里,作者挖掘得既自然,又深刻。我对其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让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评鉴。由此,同学们一下子开了窍:生活看似平淡却奇特,只要处处留心,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就不愁没东西可写。
  三、改革方式,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由此可见,作文的修改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独立完成后由老师修改,这样一来,老师的工作量大了,但学生对教师的劳动往往视而不见。传统的讲评方式,也往往只有让老师一人改到底,一次作文只讲三、四篇优秀习作或其中的某些片断,大多数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修改交流。叶老还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所以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交流、修改作文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评判、审定能力,变“师阅”为“生阅”,让他们在读、评、议、论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拓宽视野。??
  为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评改,我由以往老师一人评改的方式改变为学生自改、互改、老师评改的灵活多样的方式。每次作文写好之后,我就先让学生自改,除了改正错字、病句之外,还要求划出自己认为最得意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加以批注,然后再由评改小组互改。评改小组一般由四人组成,可以前后或左右的四人组成,也可以是按好、中、差搭配组成。在评改时,一般由学生自己念,其它人耐心细致地听,积极地思考,并作适当记录,然后进行广泛地讨论,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再统览全局,指点迷津,既评析文章(范文及失误例文),又评析评改小组的评语,使学生明确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及该怎样评价文章,为达到“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的胜境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再根据评改小组的意见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消化,自我提高。
  总之,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努力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乐,才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