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绿色的语文 绿色的复习

【作者】 钟长淑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正文】  一个问题:在语文中考复习中,每位老师都会制定出周密的复习计划,并进行扎实的复习,但似乎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周密的复习计划,扎实的复习工作,为何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成绩不升反降?
  一次反思: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成绩的提高)不是重复的练习加套路,而是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也是复习时的查漏补缺、对症下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优化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是我们毕业年级语文教师最关注的话题。
  一个策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既需要学生的积极努力,更需要教师运筹帷幄,删繁就简,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知新”的基础上实现更扎实、更灵活、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怎么做呢?实施绿色复习“1234”策略,即研读一项说明、深钻两套书本、即编织三张网络、做到四个关注。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读一项说明《考试说明》
  “知己”指的是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能力层级、存在问题、难点、易错点等;“知彼”指的是中考的考情趋势、命题范围、考试内容、考题变化以及中考的必考点、考卷结构,只有明确这些才会有针对性的去备考,避免时间的浪费。
  知己,需要了解分析班级学生。知彼需要研读《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命题原则中“试题命制以能力为意,注重语文基本技能,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察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阅读与鉴赏能力和表达和交流能力“值得分析、研究与细化。今年的语文中考,势必突出与高中衔接,突出学生语文素养的检测,将更注重能力的考察,考题将更灵活。根据考试说明,就可以制定切实有效《复习计划》。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钻两套书本《课标》《教材》
  课标和教材是命题的依据和源头,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提纲挈领、有的放矢。
  1. 读透读厚《课程标准》,分析丰富《课标》内容
  深度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内容和要求,明确初中学生语文应达到的标准和层级。如文学作品阅读,《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中要求“阅读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把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丰富具体化《课标》内容,研究出考题设置意图、考题要求、考题内容和题型,也就可以针对性的复习。
  2.读透读薄《教材》,提炼浓缩考试内容
  梳理6本语文书内容,按照考题设置的不同类型分类整合,提炼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相关内容、必须过关的能力层级和素养要求,浓缩成考试内容。例中考中,诗文默写5分,检测的内容来自6本语文书中的61篇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检测,如提炼成经典名句名段,让学生掌握,既丰厚学生积累,又减轻学生负担。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织三张网络
  九年级复习,各个学科全面突击,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怎样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呢?
  1.第一张网:铺天盖地
  第一轮复习前,根据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结合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搜集、整理所有复习内容,汇编成《中考语文复习资料集》,力求宽而全,囊括所有考点。复习时,老师可以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第二张网:脉络清晰
  第二轮复习前,根据《考试说明》中“试卷结构”和相关调研考题,教师深入题海,筛选内容,按照试题板块编写《中考语文复习案》,力求实而真,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复习时,教师可以按需选用,讲、练、测共用。
  3.第三张网:疏密相间
  第二轮复习后,根据考试说明、复习情况、学生情况,编制《模拟中考题》,既体现《课标》意图和中考要求,又突出考试重点,更攻破学生易错点,力求少而精。在制定模拟考卷中,可以尝试“四次变身”:变身为命题人,知道命题意图、命题要求、命题权重、难度系数;变身为学生,了解解题的思路和困惑;变身为教师,读懂试卷重点和考卷意图;变身为阅卷人,从阅卷的角度反思试题科学性和答案准确性。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四个关注
  关注一:考山有路“思”为径
  迈向中考不仅仅靠勤奋,学习的过程不只是积累记忆的过程,更多的是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做题时做到三思,一思考题要求,二思答题规律,三思迁移拓展,即注意归纳总结、找寻规律,把题目分类,找到一类题的解题方法、答题规律,势必会提高效率取得好成绩。
  关注二:题海无涯“巧”作舟。明确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比如阅读题,可以将阅读的程序步骤概括为: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锤炼语言→组织答案。同时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当然时间有限,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每做一题让学生总结做题思路和方法。
  关注三:复习奏效“积”为法。学习语文需要日积月累,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触类旁通。比如积累基础知识和语言材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分块切割,化整为零。将要求背诵的诗文按朝代或册数位置切割成块,每天一块,这样化整为零,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2.定期检查,强化落实。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也可让他们互查,然后教师抽查。比如,复习方法,让学生做好复习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记下失误和教训以及方法和心得,厚积才能薄发。
  关注四:冲刺关头“仁”者胜。期末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应以仁爱之心,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步地前进。可分三轮复习,第一轮时间稍长,全面系统,分类复习,稳扎稳打;第二轮查漏补缺,难点错点强化;第三轮筛网选取,突出重点,强化模拟,主要是适应中考各种情况,做好心理调试。优秀的学生能立即突显教学的效果,普通的孩子能考量教育的智慧。复习还要因材施教,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采用分层复习的方法,对爱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就多做思考难度大的练习;对学习吃力、有困难的孩子,就从做基础简单的题型开始,尽可能让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复习。
  如何搞好语文复习,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以《课标》为纲,《教材》为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搞好语文复习,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会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