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教学发展性评价模式初探
【作者】 邰兴智
【机构】 山东省蒙阴县第四中学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流程,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关键词】初中历史;发展性评价; 操作流程;反馈信息处理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主张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而进行价值判断,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全面发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评价
1、学生自评。(《历史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一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将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相统一,按不同的维度进行可测量的描述,将不同水平的表现分成不同的层次,制作成表格,做为学生对学习过程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课后进行自我评价。将课堂学习结果按分层评价法进行评价,按学生学到的知识的量与质分为五个层次:E:没有学到什么;D:对本课所学各历史要素之间的关系不理解;C:基本理解了本课所学的各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B:能准确说明各要素之间的联系;A:对本课所学有比较成熟的认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疑问。制成表格,课后由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观察评价。
班级设立《教师观察记录表》,挂于墙上,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小组表现和学生个人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作出记录,如观察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历史的感知、理解的状态,怎样对历史进行论证,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等。教师进行观察评价记录时,要把质性评价转化为个人或小组量化加分,便于量化考核。
3、课堂量化评价。
教师以自己的课堂环节为单元制定量化评价的标准。对每个环节学生应有怎样的表现进行可测量的描述,据此制定小组与个人的评价细则。课堂量化评价一般分为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两部分,将小组得分记为循环评价,将个人得分记为过程加分,过程加分计入小组循环加分。
二、作业评价
学生作业包括练习册、笔本作业、知识点背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并量化打分。分为三个层次:按时全部完成的3分,没做没背的0分,做或背一部分的酌情给1或2分。由组长检查后进行统计,课代表和学习委员抽查,对各小组检查落实情况进行核实,给各被抽查组打分并做好记录,教师抽查背诵,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指正。教师批阅学生练习册和作业,要对练习册和作业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答题思路、解题方法、论证表达、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的评语;要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中肯的指导性的评语。
三、课外活动评价
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等,此类活动的评价,按课堂学习结果的分层评价法确定等级,并据学生作业表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写出指导性的评语。
四、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分为纸笔测试和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两种。
(1)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评价结果评定格式为“得分+知识等级+能力等级”的方式。得分:为试卷评阅得出的分数;知识等级:将试卷中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单独统计,看学生答对了多少,按百分比分为四个等级:a 90%以上(5分)、b 80%以上(3分)、c 70%以上(1分)、d 70%以下(0分),为不及格;能力等级:将能力部分习题进行统计,用分层评价法确定等级。
(2)学生互评:
一月一次,小组评比前评价。学生互评从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同伴互助情况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要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采用随机多人评价、结果取平均分的方法,本评价不计入小组总成绩,只计入个人成绩。
(3)家长评价:
评价时机和评价自定,一般一学期至少两次。学生将家长评价表带回家,由家长评价,开学带回。家长评价采用以下方法:要求学生为家长讲一课的历史故事或用历史的方法分析一个现实中的事件,据此评价学生对历史所学的理解、运用、价值观,按分类评价法,由家长作出评价,并写评语。
五、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评价
期末学生历史学科总评,采用分数+等级的方式评定。其中分数部分:学期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层次评定按试卷表现出的质与量按分层评价法进行评定。
六、评价结果的运用
分层评价法转化为分值的方法:A、B层次为5分;C层次为4分;D层次为2分;E层次为0分。期末试卷中的等级不转化为分值,只作为师、生、家长对学生阶段学习水平的参考。
1、月评:每月(两大周)评比一次,评比分为个人评比和小组评比,分别奖励。
个人月评比以月总成绩为评比标准。成绩包括:自评、互评、家长评、课堂评价之过程加分中个人部分(教师观察加分计入过程加分)、作业、测试、活动、优胜组上月奖励。全班前五名奖励。小组评比以小组月总成绩为评比标准。成绩包括:课堂循环加分(含教师观察小组加分)、过程加分、作业抽查、测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每月评出两个优胜小组并奖励,优胜小组内的个人每人在下月考核中加5分。
2、期末评比;
期末评比分为个人评比和小组评比,分别奖励。小组成绩为本学期各月评比成绩总和,个人成绩为本学期各月评比成绩总和+最后一次优胜组奖励。期末评出三个优胜小组。
3、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百分制)=期末成绩×70%+个人学期过程性评价成绩总和×30%+层次(分类评价法)个人学期过程性评价成绩总和占30%的计算方法:以全班成绩最高者为满分30分计,得出比例(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公式为:30/最高成绩=比例;此比例做为全班人的折合标准,计算公式为:个人成绩=学期总成绩×比例,结果保留整数。
七、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处理方法
评价结果反馈信息的处理是整个评价模式的关键部分,反馈信息分析结果的运用是发展性评价模式能否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因此,正确的分析对学生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这些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学生持续发展,是决定评价模式能否生存的关键。
首先,分析共性。要统计各个维度的评价结果,了解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表现,找出全班或全组共性的地方,这样的结果,要求教师找学生详细了解情况,制定应对措施。要在以后的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或以班级为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改进。比如:有部分同学不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就要找这部分学生交谈,寻找学生不积极交流的原因,根据原因制定预防与鼓励措施。
第二,关注个性。在统计过程中,要注意具有个性特征的评价。这样的学生,教师更要与之交流,要与学生形成思想上的沟通,对学生进行特定的辅导。如:有个别的学生在“独自认真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一项中填写0,说明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教师就要单独与学生进行沟通,端正其态度,并在以后的课堂中多督促多检查。
第三,关注变化。要注重对反馈信息的连续追踪,天天对比,阶段对比。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注重学生在知识掌握、方法运用、问题解决、论证、表述及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给学生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学习经验,扬长避短,建立自信,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也是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的,学生能否在评价中获得发展,这是决定性的因素。比如: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中,学生连续几次都D等级,忽然一次自我评价为C等级了,我们可以判定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关注这个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并适当鼓励,激发兴趣,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主张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而进行价值判断,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全面发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评价
1、学生自评。(《历史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一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将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相统一,按不同的维度进行可测量的描述,将不同水平的表现分成不同的层次,制作成表格,做为学生对学习过程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课后进行自我评价。将课堂学习结果按分层评价法进行评价,按学生学到的知识的量与质分为五个层次:E:没有学到什么;D:对本课所学各历史要素之间的关系不理解;C:基本理解了本课所学的各历史要素之间的联系;B:能准确说明各要素之间的联系;A:对本课所学有比较成熟的认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疑问。制成表格,课后由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观察评价。
班级设立《教师观察记录表》,挂于墙上,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小组表现和学生个人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作出记录,如观察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历史的感知、理解的状态,怎样对历史进行论证,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等。教师进行观察评价记录时,要把质性评价转化为个人或小组量化加分,便于量化考核。
3、课堂量化评价。
教师以自己的课堂环节为单元制定量化评价的标准。对每个环节学生应有怎样的表现进行可测量的描述,据此制定小组与个人的评价细则。课堂量化评价一般分为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两部分,将小组得分记为循环评价,将个人得分记为过程加分,过程加分计入小组循环加分。
二、作业评价
学生作业包括练习册、笔本作业、知识点背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并量化打分。分为三个层次:按时全部完成的3分,没做没背的0分,做或背一部分的酌情给1或2分。由组长检查后进行统计,课代表和学习委员抽查,对各小组检查落实情况进行核实,给各被抽查组打分并做好记录,教师抽查背诵,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指正。教师批阅学生练习册和作业,要对练习册和作业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答题思路、解题方法、论证表达、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的评语;要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中肯的指导性的评语。
三、课外活动评价
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有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等,此类活动的评价,按课堂学习结果的分层评价法确定等级,并据学生作业表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写出指导性的评语。
四、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分为纸笔测试和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两种。
(1)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评价结果评定格式为“得分+知识等级+能力等级”的方式。得分:为试卷评阅得出的分数;知识等级:将试卷中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单独统计,看学生答对了多少,按百分比分为四个等级:a 90%以上(5分)、b 80%以上(3分)、c 70%以上(1分)、d 70%以下(0分),为不及格;能力等级:将能力部分习题进行统计,用分层评价法确定等级。
(2)学生互评:
一月一次,小组评比前评价。学生互评从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同伴互助情况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要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采用随机多人评价、结果取平均分的方法,本评价不计入小组总成绩,只计入个人成绩。
(3)家长评价:
评价时机和评价自定,一般一学期至少两次。学生将家长评价表带回家,由家长评价,开学带回。家长评价采用以下方法:要求学生为家长讲一课的历史故事或用历史的方法分析一个现实中的事件,据此评价学生对历史所学的理解、运用、价值观,按分类评价法,由家长作出评价,并写评语。
五、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评价
期末学生历史学科总评,采用分数+等级的方式评定。其中分数部分:学期过程性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层次评定按试卷表现出的质与量按分层评价法进行评定。
六、评价结果的运用
分层评价法转化为分值的方法:A、B层次为5分;C层次为4分;D层次为2分;E层次为0分。期末试卷中的等级不转化为分值,只作为师、生、家长对学生阶段学习水平的参考。
1、月评:每月(两大周)评比一次,评比分为个人评比和小组评比,分别奖励。
个人月评比以月总成绩为评比标准。成绩包括:自评、互评、家长评、课堂评价之过程加分中个人部分(教师观察加分计入过程加分)、作业、测试、活动、优胜组上月奖励。全班前五名奖励。小组评比以小组月总成绩为评比标准。成绩包括:课堂循环加分(含教师观察小组加分)、过程加分、作业抽查、测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每月评出两个优胜小组并奖励,优胜小组内的个人每人在下月考核中加5分。
2、期末评比;
期末评比分为个人评比和小组评比,分别奖励。小组成绩为本学期各月评比成绩总和,个人成绩为本学期各月评比成绩总和+最后一次优胜组奖励。期末评出三个优胜小组。
3、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百分制)=期末成绩×70%+个人学期过程性评价成绩总和×30%+层次(分类评价法)个人学期过程性评价成绩总和占30%的计算方法:以全班成绩最高者为满分30分计,得出比例(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公式为:30/最高成绩=比例;此比例做为全班人的折合标准,计算公式为:个人成绩=学期总成绩×比例,结果保留整数。
七、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处理方法
评价结果反馈信息的处理是整个评价模式的关键部分,反馈信息分析结果的运用是发展性评价模式能否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因此,正确的分析对学生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这些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学生持续发展,是决定评价模式能否生存的关键。
首先,分析共性。要统计各个维度的评价结果,了解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表现,找出全班或全组共性的地方,这样的结果,要求教师找学生详细了解情况,制定应对措施。要在以后的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或以班级为单位制定措施进行改进。比如:有部分同学不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就要找这部分学生交谈,寻找学生不积极交流的原因,根据原因制定预防与鼓励措施。
第二,关注个性。在统计过程中,要注意具有个性特征的评价。这样的学生,教师更要与之交流,要与学生形成思想上的沟通,对学生进行特定的辅导。如:有个别的学生在“独自认真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一项中填写0,说明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教师就要单独与学生进行沟通,端正其态度,并在以后的课堂中多督促多检查。
第三,关注变化。要注重对反馈信息的连续追踪,天天对比,阶段对比。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注重学生在知识掌握、方法运用、问题解决、论证、表述及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给学生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学习经验,扬长避短,建立自信,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也是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的,学生能否在评价中获得发展,这是决定性的因素。比如: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中,学生连续几次都D等级,忽然一次自我评价为C等级了,我们可以判定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关注这个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并适当鼓励,激发兴趣,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