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肖 岚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关完小
【摘要】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包装”,使其在生活背景下促发学生数学思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的同时,爱上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情感。【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
【正文】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本身,而在于运用,能利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便反哺生活。因而,新课标就反复强调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也就是要求我们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使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呈现、得到运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是开启新课学习之旅第一步,抓好这步教学,不仅能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高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而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然运用生活化素材“包装”数学知识,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导入语言生活化。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也就是说运用生活化素材开启教学,其本身就有很多趣叶因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生活思考。促进学生数学实践。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家里有2万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但我需要了解一下储蓄相关的知识,看哪种方式更合算。”这样的过程是生活化过程,是生活化的导入语言在推进新课导入,并且起到了有效作用,从学生表现的积极学习情绪可知,这样的设计是正确的,有效的。
二、新授情境生活化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情境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不错成绩。现在正被广泛用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青睐的教学手段。当然,新授环节创设情境教学更是我们的热衷。而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中,新授情境生活化便是我们的最好选择。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让我们知道: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也就是说新授情境生活化,不仅必要,而且很现实,是有效的,实践中需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发学生开展数学思考,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应用题”时,就可运用春游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巩固练习生活化
巩固练习环节是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有效平台,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实践。我们知道,现行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特征阶段的小学生来,无疑具有很大阻障作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创设出生活化巩固练习情境,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实用价值。这样,通过情境设置,不仅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回归到了现实生活中,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展示公路边树木、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究欲,还能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才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间隔”这一知识点,我们可让学生为校园哐自己家乡的公路设计植树方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课外应用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而课外运用就是这一理念的初步实践。我们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这样的“对应关系”,不仅为我们教学提供了良好资源,也为我们学生生活化实践提供了平台。传统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纸上运作解答作业,根本就无法让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导致学生反哺生活的能力、甚至意识都不具备。而实施生活化教学,我们就要开门学数学,让学生在生活舞台中去体验、感受、运用,在建模去模等操作中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发展应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所需要的长和宽信息,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占地面积以及乒乓球台的大小等。又如学过“人民币”后,我们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在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分别家所在小区的用水用电情况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作业实践,显然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主动学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真正魅力,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爱好数学,进而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在运用中发展反哺生活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克荣,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
[2]王桂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011年。
[3]周亚美,有效:追求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本身,而在于运用,能利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便反哺生活。因而,新课标就反复强调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也就是要求我们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使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呈现、得到运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是开启新课学习之旅第一步,抓好这步教学,不仅能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高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而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然运用生活化素材“包装”数学知识,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导入语言生活化。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也就是说运用生活化素材开启教学,其本身就有很多趣叶因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生活思考。促进学生数学实践。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家里有2万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但我需要了解一下储蓄相关的知识,看哪种方式更合算。”这样的过程是生活化过程,是生活化的导入语言在推进新课导入,并且起到了有效作用,从学生表现的积极学习情绪可知,这样的设计是正确的,有效的。
二、新授情境生活化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情境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不错成绩。现在正被广泛用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青睐的教学手段。当然,新授环节创设情境教学更是我们的热衷。而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中,新授情境生活化便是我们的最好选择。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让我们知道: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也就是说新授情境生活化,不仅必要,而且很现实,是有效的,实践中需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发学生开展数学思考,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应用题”时,就可运用春游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巩固练习生活化
巩固练习环节是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有效平台,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实践。我们知道,现行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特征阶段的小学生来,无疑具有很大阻障作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创设出生活化巩固练习情境,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实用价值。这样,通过情境设置,不仅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回归到了现实生活中,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展示公路边树木、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究欲,还能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才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间隔”这一知识点,我们可让学生为校园哐自己家乡的公路设计植树方案,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课外应用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而课外运用就是这一理念的初步实践。我们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这样的“对应关系”,不仅为我们教学提供了良好资源,也为我们学生生活化实践提供了平台。传统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纸上运作解答作业,根本就无法让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导致学生反哺生活的能力、甚至意识都不具备。而实施生活化教学,我们就要开门学数学,让学生在生活舞台中去体验、感受、运用,在建模去模等操作中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发展应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所需要的长和宽信息,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占地面积以及乒乓球台的大小等。又如学过“人民币”后,我们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在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分别家所在小区的用水用电情况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作业实践,显然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主动学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真正魅力,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爱好数学,进而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在运用中发展反哺生活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克荣,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
[2]王桂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011年。
[3]周亚美,有效:追求有效的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