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马玉玲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百盛希望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象。【关键词】语文;培养;小学生;思维;创造
【正文】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那种满堂问、进行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非改不可。
一、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也可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之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鼓励引导,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质疑比赛法”、“激将法”等手段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对质疑产生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的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敢问”到“善问”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引导求异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如“畅想课”、“欣赏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通过采取一系列方法去营造良好的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如讲完《坐井观天》这一课后,我们提出“井里的青蛙跳出以后……”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井底青蛙跳出井后的情形,让其将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两口井,他讲的故事是:那只青蛙从原来的那口井跳进了不远的另一口井里;它认为小鸟的话确实错了。“我跳出来了,还不是一样的吗?……”学生乙画了一口井和井旁一只打水的罐子,他讲了青蛙跳出井后,不幸落进了井旁的罐子里,它感觉到地方又黑又小,光滑冰凉,只能看见半边月亮,还没有井里温暖、宽敞,于是它又失望地回到井里去了。学生丙的画面是:井旁是—片广阔的稻田,青蛙正在捕食害虫。他讲到:青蛙不信小鸟的话,鼓足勇气跳出了那口井,就来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于是它再也不愿回到井里去了,并且学会了捕食害虫,为人类造福……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三、多角度、深层次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课题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利用学生感知投影对象的多维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能不能打破常规,改变这种老师堂堂主动,学生课课被动的局势呢?经过实践,我们灵活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在课堂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假设、联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如讲《司马光》这一课时,我们提出了“假如当时周围没有司马光搬得动的石块,你应怎么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当学生思维一时出现困顿时,我们便将课前制成的各种假设情况抽拉式投影片,映示在银幕上,再同步配上富有提示与启发性的画外录音。这样有了画面的提示、录音的启发,学生思维大开,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救人方法:用竹杆捞、用绳子拉、把缸推倒等等。又如,在讲《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们提出了思考题:如果当时周围没有石块,乌鸦应当怎样才能喝到水?由于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们映示了几幅画面在银幕上来引导学生联想。第一幅是一位小朋友正拿一只杯子向另一只杯子里倒水;第二幅是洗衣盆里掉在外面的洗衣服角儿还在一滴滴往下滴水珠;第三幅则是一位小朋友将几棵大白菜放在水盆里,盆里的水便溢出来了。针对以上几幅富有启发性的画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大都得出了以下三种喝水方法:将瓶子推倒,让水流出来;衔来布条,一头浸在瓶子里;另一头露在外面,让水流出来(有位学生告诉我们,他妈妈就这样教过他浇花);可以衔来小树枝、小杂物等放入瓶子里,让水流出来。这样用投影片映示富有启发性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拓宽了思路,使学生的假设联想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如《草地夜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在让学生弄懂这“风雨”黑暗“以后,可启发他们想象这条”光明大道“指的是什么。沿着这条路走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前景。还可以利用课文中耐人寻味的、和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这样利用教材的各种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探求精神。又如教《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教师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②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④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在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教师只有抓住小学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认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开拓性人才奠定基础。如教学《刻舟求剑》时,设计了一个“你能替那个人想想办法把剑捞上来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此时,当学生认为该把船开到当时掉剑的河面上去,然后让会游泳的人潜入河底寻找、打捞,但有两个学生的办法却颇具新意:或把一块大吸铁石栓在绳子上,然后放入水中把剑吸住拉上来;或再有学生让为设法让河水改道,使剑自己露出来。这些办法也有许多毛病可挑,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其中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闻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慧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教育报;2000.11
[2]李桂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初探;《教师教育科研》2012.6
[3]方双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东方出版中心 2002 .10
[4]郑日昌;《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2012.12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那种满堂问、进行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非改不可。
一、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的良好情境。“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也可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之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鼓励引导,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质疑比赛法”、“激将法”等手段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对质疑产生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的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敢问”到“善问”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引导求异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如“畅想课”、“欣赏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通过采取一系列方法去营造良好的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如讲完《坐井观天》这一课后,我们提出“井里的青蛙跳出以后……”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井底青蛙跳出井后的情形,让其将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两口井,他讲的故事是:那只青蛙从原来的那口井跳进了不远的另一口井里;它认为小鸟的话确实错了。“我跳出来了,还不是一样的吗?……”学生乙画了一口井和井旁一只打水的罐子,他讲了青蛙跳出井后,不幸落进了井旁的罐子里,它感觉到地方又黑又小,光滑冰凉,只能看见半边月亮,还没有井里温暖、宽敞,于是它又失望地回到井里去了。学生丙的画面是:井旁是—片广阔的稻田,青蛙正在捕食害虫。他讲到:青蛙不信小鸟的话,鼓足勇气跳出了那口井,就来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于是它再也不愿回到井里去了,并且学会了捕食害虫,为人类造福……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三、多角度、深层次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课题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利用学生感知投影对象的多维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能不能打破常规,改变这种老师堂堂主动,学生课课被动的局势呢?经过实践,我们灵活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在课堂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假设、联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如讲《司马光》这一课时,我们提出了“假如当时周围没有司马光搬得动的石块,你应怎么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当学生思维一时出现困顿时,我们便将课前制成的各种假设情况抽拉式投影片,映示在银幕上,再同步配上富有提示与启发性的画外录音。这样有了画面的提示、录音的启发,学生思维大开,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救人方法:用竹杆捞、用绳子拉、把缸推倒等等。又如,在讲《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们提出了思考题:如果当时周围没有石块,乌鸦应当怎样才能喝到水?由于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们映示了几幅画面在银幕上来引导学生联想。第一幅是一位小朋友正拿一只杯子向另一只杯子里倒水;第二幅是洗衣盆里掉在外面的洗衣服角儿还在一滴滴往下滴水珠;第三幅则是一位小朋友将几棵大白菜放在水盆里,盆里的水便溢出来了。针对以上几幅富有启发性的画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大都得出了以下三种喝水方法:将瓶子推倒,让水流出来;衔来布条,一头浸在瓶子里;另一头露在外面,让水流出来(有位学生告诉我们,他妈妈就这样教过他浇花);可以衔来小树枝、小杂物等放入瓶子里,让水流出来。这样用投影片映示富有启发性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拓宽了思路,使学生的假设联想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如《草地夜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在让学生弄懂这“风雨”黑暗“以后,可启发他们想象这条”光明大道“指的是什么。沿着这条路走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前景。还可以利用课文中耐人寻味的、和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这样利用教材的各种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探求精神。又如教《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教师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②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④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在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教师只有抓住小学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认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开拓性人才奠定基础。如教学《刻舟求剑》时,设计了一个“你能替那个人想想办法把剑捞上来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此时,当学生认为该把船开到当时掉剑的河面上去,然后让会游泳的人潜入河底寻找、打捞,但有两个学生的办法却颇具新意:或把一块大吸铁石栓在绳子上,然后放入水中把剑吸住拉上来;或再有学生让为设法让河水改道,使剑自己露出来。这些办法也有许多毛病可挑,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其中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闻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慧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教育报;2000.11
[2]李桂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初探;《教师教育科研》2012.6
[3]方双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东方出版中心 2002 .10
[4]郑日昌;《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