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体积单位的教学策略
【作者】 朱秀娟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对比迁移,积累感知经验,建立对其表象认知,形成正确的概念,并在生活应用中深化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关键词】体积单位;对比;迁移;动手操作;应用
【正文】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表象模糊,不能正确区分长度、面积与体积单位,利用体积单位正确解决问题。现在,我就体积单位教学的策略谈谈几点做法。
一、直观感知,建立“体积”表象
正确认识“体积”是学习体积单位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的“体积”,但他们缺乏概念性的归纳。因此,我们可以捕捉学生的生活经验,经过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体积”含义,加深对“体积”的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乌鸦喝水》中,已初步接触到体积。适当地引导学生回忆并借助教具的情境再现,学生体会到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之后,教师取出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往其中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另一个杯子放入一块小石子。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石子的杯中,问:会有什么情况出现?生:第一个杯子里还剩一些水。师:为什么?生: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师追问:石子和剩下的水有什么关系?生明白了:石子和剩下的水所占的空间大小相等。
接着,再用相同的两个杯子,里面各装半杯水,让学生往杯中分别放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子。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学生体会到:石子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分层次展示的三个实验,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其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不同物体体积大小不同。
可见,当学生充分体验、感知,真正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才能为学习体积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横向对比,实现知识迁移
对比是对事物异同关系加以辨别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对比能使学生透过事物的异同点看本质。
教学体积单位前,课件出示两条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再把由原来的线段下拉成两个长方形。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面积单位分别有哪些?再由长方形逐渐加厚,变成两个长方体。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还能用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吗?通过线—面—体的对比演示,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长度、面积和体积的不同,单位也不一样。通过对比,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不同的本质。
再通过对比分析,不仅能巩固和完善原有的旧知,还对知识的迁移起促进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前两类单位名称,猜猜体积单位名称可能是什么,并带着猜想学习新课。当学生学习了1立方厘米的含义后,也可以请学生试着定义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并进行验证。
三、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的基础上,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多种多样。“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如教学1立方厘米时,出示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先看一看,摸一摸,和你想象的一样吗?把它的大小记在脑海里。再让学生用尺子切出一块体积大约为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拿出学具与之对比,进行修正。然后再重新切橡皮泥,再次进行对比修正。这样,学生通过原来的想象—观察、感知—动手操作—对比修正—再动手、再修正。极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表象。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方米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体积单位。学生们开始学习时,很难有个清晰的表象。在学生明确1立方米的定义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显神通,上台演示本小组所理解的1立方米。在展示过程中,有的孩子手拉手,围出一个体积大约为1立方米的空间;有的用身边的桌子、椅子、文具盒等叠出同样大小的物体……,教师拿一根1米长的尺子从中协助验证。学生亲身经历了1立方米物体的“创造”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1立方米有更清晰的空间表象,更深刻地认识。
四、应用生活,深化知识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原型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教学体积单位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一填合适的单位。例如:一块橡皮擦的体积是8( ),一个粉笔盒的体积约是0.9( ),一台冰柜的体积约是2( )。
学生学会体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在计算生活中物体的体积前,先估一估这个物体的体积,再计算。再通过对比,是估大了还是估小,在脑中修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体积计算的熟练度,还加深了对体积单位的理解。使学生的计算与应用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到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实践等学习活动,经历体积单位的形成过程,并应用于生活,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会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011年版
[2]刘国显编《教法选择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年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表象模糊,不能正确区分长度、面积与体积单位,利用体积单位正确解决问题。现在,我就体积单位教学的策略谈谈几点做法。
一、直观感知,建立“体积”表象
正确认识“体积”是学习体积单位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的“体积”,但他们缺乏概念性的归纳。因此,我们可以捕捉学生的生活经验,经过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体积”含义,加深对“体积”的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乌鸦喝水》中,已初步接触到体积。适当地引导学生回忆并借助教具的情境再现,学生体会到石子把水“挤”上来了之后,教师取出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往其中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另一个杯子放入一块小石子。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石子的杯中,问:会有什么情况出现?生:第一个杯子里还剩一些水。师:为什么?生: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师追问:石子和剩下的水有什么关系?生明白了:石子和剩下的水所占的空间大小相等。
接着,再用相同的两个杯子,里面各装半杯水,让学生往杯中分别放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子。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学生体会到:石子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分层次展示的三个实验,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其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不同物体体积大小不同。
可见,当学生充分体验、感知,真正理解了“体积”的含义,才能为学习体积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横向对比,实现知识迁移
对比是对事物异同关系加以辨别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对比能使学生透过事物的异同点看本质。
教学体积单位前,课件出示两条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再把由原来的线段下拉成两个长方形。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面积单位分别有哪些?再由长方形逐渐加厚,变成两个长方体。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还能用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吗?通过线—面—体的对比演示,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长度、面积和体积的不同,单位也不一样。通过对比,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不同的本质。
再通过对比分析,不仅能巩固和完善原有的旧知,还对知识的迁移起促进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前两类单位名称,猜猜体积单位名称可能是什么,并带着猜想学习新课。当学生学习了1立方厘米的含义后,也可以请学生试着定义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并进行验证。
三、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的基础上,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应当多种多样。“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如教学1立方厘米时,出示体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先看一看,摸一摸,和你想象的一样吗?把它的大小记在脑海里。再让学生用尺子切出一块体积大约为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拿出学具与之对比,进行修正。然后再重新切橡皮泥,再次进行对比修正。这样,学生通过原来的想象—观察、感知—动手操作—对比修正—再动手、再修正。极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表象。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方米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体积单位。学生们开始学习时,很难有个清晰的表象。在学生明确1立方米的定义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显神通,上台演示本小组所理解的1立方米。在展示过程中,有的孩子手拉手,围出一个体积大约为1立方米的空间;有的用身边的桌子、椅子、文具盒等叠出同样大小的物体……,教师拿一根1米长的尺子从中协助验证。学生亲身经历了1立方米物体的“创造”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1立方米有更清晰的空间表象,更深刻地认识。
四、应用生活,深化知识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原型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教学体积单位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一填合适的单位。例如:一块橡皮擦的体积是8( ),一个粉笔盒的体积约是0.9( ),一台冰柜的体积约是2( )。
学生学会体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在计算生活中物体的体积前,先估一估这个物体的体积,再计算。再通过对比,是估大了还是估小,在脑中修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体积计算的熟练度,还加深了对体积单位的理解。使学生的计算与应用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到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实践等学习活动,经历体积单位的形成过程,并应用于生活,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会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011年版
[2]刘国显编《教法选择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