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

【作者】 刘生云

【机构】 青海省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开化与兴旺的标志。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礼仪教育已经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实用型、操作型的人才,加强礼仪教育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仪;中等职业学校;思考
【正文】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学校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做为实操型人才的培养要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
  一、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2.有利于塑造未来良好职业形象
  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实操型人才,讲究礼仪对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个人和组织的形象,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职业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无疑有益于人们更好地维护个人形象,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3.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发展要和国际接轨,这些都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整体的文明素质,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推动每个人讲究礼仪礼节,做到文明礼貌,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二、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缺失的几种表现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
  其次,同学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礼仪的核心是尊重,而敬人律己却很难做到。彼此之间不懂得宽容、理解和尊重。
  此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甚至不见父母,更有一些同学对父母撒谎,顶撞父母,平时极少和父母很好地沟通,一味地向父母索取,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2.荣辱不分 
  一些学生荣辱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另类”、“时尚”。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发烫发, 公共场合不注意形象等现象在许多学生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许多学生美丑、善恶不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处处表现出无礼的举止和言谈。
  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对孩子的情操、认知等方面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离异或者家庭环境不够和睦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出现礼仪缺失是必然的原因之一。 
  2.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些学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有些职业学校根本从未开设礼仪课,认为礼仪应该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甚至认为礼仪应该是家庭、社会给予学生的教育,而不应该设置成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具体实施和体现。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
  四、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强化礼仪职业教育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必须树立长久的“习礼意识”,处处留心,时时经意。礼仪要靠平时在校有意无意的模仿,靠周围环境的影响,靠在交际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逐渐地总结经验教训而习得的。学生喜欢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事物相联系,每个学生都关心着未来的就业,因此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是新时期对礼仪的一种内在要求,为了在就业时及今后的职业走向中以形象和素质取胜,就一定要在平时牢固树立学习礼仪的意识,并以此调控自己的言行。
  (二)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修养,锻炼履行礼仪的意志
  首先,礼仪从广义上来讲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遵从礼仪规范这一最基础的层次做起;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自觉地参加学校、社会等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礼从人的行为规范上升到人生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使人格道德化。其次,一个人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理解礼仪的原则和规范。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它对于礼仪的修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注意环境塑造,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礼仪教育的综合结果在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因此在礼仪的教育中, 认真组织和指导受教育者的行为演练,通过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通过校园活动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在礼仪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和培养。未来社会将更加注重礼仪教育,外在的形象气质与内在的道德修养相一致更是和谐社会对人才的一种广泛需求。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守之以行。礼仪之花一定会在职业教育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