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把初中语文教材教好

【作者】 朱贤明

【机构】 安徽省舒城县第二中学



【正文】  时下,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随着2011版新课标的问世,语文课程的性质被定义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被提升到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然而,面对高考一张卷来恒定教育质量的考试机制,语文教师们的课堂教学直指中考和高考,以至于课堂教学变成了考点演练,一本书只教中高考的重点古诗词或古文篇目,导致薄薄的语文教材越教越薄,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越来越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越来越低,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把初中的语文教材教厚、如何以教材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研读课标
  课标是纲,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重要价值。所以,作文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学段目标,对各学段目标准确把握,在学段目标的引领下,研读教材,根据学情确立教学目标。每个学段各司其职,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大幅度提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明确第四学段目标的同时,还要明确前三个学段的目标,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初中课文可以说是篇篇是经典,章章是名篇,只有在课标的指引下,以教材为依托,以提升语文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以一篇文章引出多篇,加大学生的阅读数量,提升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从而教厚教材。
  其次,研读教材
  翻开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本,一篇篇“文质兼美,堪为模式”典范作品呈现在面前,选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同时还注意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多年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很好熏陶。然而,许多学生语文学习停滞不前,毫无进展,有的甚至越学越糊涂,增添厌倦情绪。
  审视现有的语文教学现状,教材这一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抓手,教师的研读不够或者根本不去研读导致了恶性循环:由于教师钻研文本不够,把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简单地灌输,对教材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不仅使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渐丧失,长此以往,也把学生变成了接纳教参阅读结论的容器,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多数老师,尤其是毕业年级的语文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答题步骤和做题方法以应付考试。不重视教材本身给学生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和深层体验,敷衍学生解读文本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答案的得分点。随着进一步地学习语文,学生也不再是披情人文,而是带着考题人文,语文学习仅剩的一点点美感也被剥离。
  其实,文章在入选教材之前,作为阅读客体存在时都具有原生价值。也就是“信息传播价值”。但当文章选入教材后便有了一种新的价值——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较原生价值更具有隐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去发现教材的语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可见,研读语文教材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语文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研读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迅速成长及教厚教材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次,优化教材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对教材的处理至关重要,通过教材处理来确定目标,决定教材的取舍组合。那么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而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只有对现有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组合,才能生成一堂课多元的教学目标,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教材,它都有同样的要求:重点突出地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述特色,而不是处处出击,面面俱到;教学过程由把握整体兼顾局部或细节的设置;教学的过程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那么如何优化教材的处理呢?一是教师自身必须通览教材,鸟瞰全局,疏通教材,清除障碍。对于教材内容大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小到标点符号、读音书写,都要熟悉重点记忆。避免出现说一句看一下课文或教案,中断学生的思路,给课堂带来不协调的气氛。只有挖掘教材“深”,教材方法才会“活”,讲课才会“精”,教学效果才能“高”,才有可能在授课的过程中驾驭自如。二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处理教材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是教师研读教材不可以浅尝辄止,画地为牢,仅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找到与教材有关的材料或用以充实教材的内容,或用以与教材形成比较,达到举一反三,扩大学生视野注重学生知识迁移的效果。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本源,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可以说是原有人格被解构而新的人格未被及时重构的外现,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构成了两种对立性很强互补性很强的文化载体,个性张扬和功名不能兼顾必然造成文人人格分裂,在这里可以介绍两个代表人物李白和苏轼,范进因为中举喜而疯,李白因为不用怨而狂,苏轼因贬官惧而逃,表现虽然各异但实质都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比量于官场的成功和失败,举一反三,寻找材料充实教材,从而探讨范进发疯的本源。这也是教厚教材的具体体现。四是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教材面前教师不应失去自己超越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要匠心独具的去预设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大胆的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悟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问题”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媒介,解决了问题不等于阅读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留白才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从而得到更多的生活的感悟,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当然,教材处理也是一门艺术,要力戒程式化,做老套事,走老路,比如教学过程一味按照“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写作特色”这种模式进行,千篇一律,令学生生厌。也要注意切莫求全,唯恐点滴遗漏,每篇课文集中探究那么两三点甚至一点,示范引路,其余则让学生自行处理,留给学生足够自我阅读的空间。最后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实际的分析课文,架空材料,追求所谓的高度,要客观的分析课文,实事求是。
  总之,教材只是一个依托,只有认真的研读课标和教材,有机的优化教材,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从而拓宽思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才能真正的做到教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