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作者】 索南措

【机构】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民族中学



【正文】  什么是阅读?很多人会想:阅读就是读书,读纸质书、读电子书,在读中获取知识。
  谁来教孩子阅读?又有很多人会说:语文教师。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只是书,指导人只是语文教师。小学五年里,学生只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训练。到了五年级,很多学生还只会读故事、看热闹,不会推理思考——
  学生兴高采烈地做完实验,却要死记硬背实验的结论;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不会抓住关键字眼判断分析,常常被文字绕得找不到解题思路;不会图文结合,不会举一反三。另外,面对图表、概念、网页的阅读也很吃力。为了提高成绩,各科教师都在挖空心思地想怎么讲,才能让学生明白。殊不知教师讲得越细致、越清楚,学生学得就越被动。这种南辕北辙式的行为,换来的是学生思考能力、主动阅读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发展。
  当教师埋怨学生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观察生活时,可曾想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阅读”这一概念理解过于狭隘,堵塞了学生学习的路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观察。
  的确,对小学生而言,课本的阅读能带来方法的指引,其它书籍的阅读能扩大阅读量,增长见识。然而,书本阅读就是阅渎的唯--方式吗?
  生活处处皆学问,会读生活的人才是真正会阅读的人。当孩子站在公交车站牌前,会有一本书交他如何做车吗?当孩子身处一个陌生的景点,会有一本书教他如何辨别东西南北,带他四处浏览吗?观赏一幅画,端详一座雕塑,聆听一首歌曲,认识一个人,谁说这不是阅读?
  可见,阅读是一种源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学习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阅读训练应该放在大阅读的背景下进行,要树立大阅读观,进行大阅读训练。即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事”这一思想,让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利用校园、家庭、社区的一切资源,有意识地巩固学生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何进行大阅读背景下的阅读训练呢?考虑到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阅读不能抛弃课本,不能离开细致的指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阅读背景下的阅读训练可以从课堂指导、课后文本阅读、生活阅读三方而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教学生识字读书?其它学科的课堂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这是大阅读训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实,小学阶段的训练目标可紧扣三个关键词:兴趣、习惯和基础。每一堂的阅读训练都应该将这三个关键词落实下去:这节课要激发学生对什么的兴趣,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习惯,教学生学会什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如此明确的方向,才能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
  如五年级数学课上,学生学分数应用题时,为了提高学生抓关键词读懂题意的基本阅读能力,教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思维习惯,在讲例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于,抓关键词,接着由后往前找条件;再抓住条件中的关键词,以此类推,找出解题法。品德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针对品德课本图文并茂,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找隐藏在图画与文字中间的有关联的信息,读懂内容。
  有了课堂上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课后阅读时才有了拐杖,课后主动阅读的热情才更容易被激发。
  二是激发学生课后文本阅读欲望,丰富积累。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一项重要工具,但并不是唯一工具。指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其它文本资料,对学生的学习将是一项必要的补充。因此,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课后阅渎。
  第一,给学生提供图书,营造大阅读氛围。可以通过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建立书吧、班级图书角等方式,创建书香校园,让每个学生时时处处有书读。
  第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如绘画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学中,为了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课前,美术教师可以与语文教师合作,指导学生阅读《格列佛游记》一书。当学生在阅读中直观地感受到同样一个人在大人国与小人国不同的境遇,再进行创作时,学生的画面内容便会丰富起来。再如音乐课上激发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英语课上教学生一两句有趣而简单的小谚语、小笑话等。这些做法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关注学生的课后文本阅读,适时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自主阅读时,也会遇到困难,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如,小学生上网查资料时,不会抓关键词搜索。这时,各科教师就可以经常带学生直接到微机室上课,指导学生实际操作。面对大量资料,学生不会整理,抓不住重点时,教师可以现场搜索资料,指导学生通过寻找主要问题,快速浏览的方式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有目的的大量阅读,能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以实践。当学生爱上文本阅读,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就更容易明白生活中遇到的奇怪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如此一来,生活阅读的热情就会被点燃。
  三是由文本阅读向生活阅读延伸,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教师应努力由这个起点延伸,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包括校园、家庭、社区等),让学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校园里,除了课堂,学生可以阅读的地方很多。楼道里各种安全标识、操场上的运动图案、所有墙壁上的校园文化都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教师可以在课间跟学生聊天时,听听他们在校园中的新发现,讲讲他们不知道的文化内涵。
  作为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让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保持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爱观察、勤动脑的习惯,做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人。